原標題:2017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在青開幕 中德智能制造創新中心等一批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昨日上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指導,青島市人民政府、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聯合主辦,以“新動能、新制造、新經濟”為主題的“2017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在青島香格里拉大酒店開幕,來自全球10余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0多個省市約300位互聯網和制造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出席會議;青島市有關部門和企業300多人參與大會各項交流對接活動。
此外,在主題演講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弗勞恩霍夫協會IPK所副所長霍爾格·科爾,羅克韋爾亞太區總裁包崇侃等專家學者和商界領袖分別以 “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全生態第三極——海爾COSMOPlat平臺的探索與實踐”“工業4.0現狀與展望”“建互聯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為題作了主題演講。
青島成為全國首個中國軟件名城創建試點城市
2016年,我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達到1591家,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609億元,位列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7位,同比增長23.6%,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1個百分點。作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和全國首批軟件信息服務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青島市積極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搶抓“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國家戰略新機遇,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立足雄厚的工業基礎實力,以推進兩化融合發展為主線,積極建設軟件定義的智能工廠,著力發展數據驅動的先進制造,主動構筑大數據云計算平臺支撐的產業生態,為創建中國軟件名城奠定了基礎優勢。
今年工信部正式發布 《中國軟件名城管理辦法》后,青島市迅速啟動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工作,成立了名城創建領導小組,建立了部省市協同工作機制,編寫了創建工作方案,獲得了省政府名城創建支持函,并向工信部正式遞交了名城創建申請。昨日上午,《部省市協同開展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工作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在2017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上舉行,標志著青島市“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工作正式進入試點階段,成為新辦法發布后全國首個中國軟件名城創建試點城市,這是青島市軟件產業發展的新起點,具有里程碑意義,將為青島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匯聚更多的資源,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此外,在昨天的大會上,青島市政府與博世公司的戰略合作,工信部、海爾、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共建的中德智能制造創新中心等一批合作項目還進行了集中簽約。而中德先進制造創新服務平臺、智能制造國際培訓中心、2017年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中德生態園等重點項目揭牌,則標志著中德兩國在互聯網工業領域的合作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組委會主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 李培根:
企業的一切過程、活動都需要數據驅動
李培根認為,數據與互聯是基礎,現在物聯網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包括消費品的物聯、工業產品之間的物聯,還有設備之間的物聯,當然也包括設備和人之間的互聯。對于每一個企業而言,物聯網在企業中的作用會越來越大,物聯網是一定要結合大數據分析的。
“企業里面的一切過程、活動實際上都需要數據驅動,包括比如說設計、生產、管理等方面。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因為實際上影響質量數據的因素可能很多,有一些是顯性的,有一些是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來完成。 ”李培根認為,對于任何企業而言,事務管理涉及到人,同樣需要數據驅動。他表示,不僅是生產管理、供應鏈、客戶關系管理,事務管理、人的管理同樣重要,而管理和決策的基礎就是數據。
■青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 項陽青:
努力打造國家級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典型示范
項陽青表示,青島制造業規模體量大、產業門類廣、結構體系完備,在互聯網時代下,得益于島城一些大企業的引領,我市以互聯網作為轉型升級這樣一條路徑,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大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廣泛參與”的格局。 “在政府的主導下,全市企業積極參與,目前島城已有海爾等大企業取得了先進的經驗。 ”項陽青指出,這些創新經驗不僅給青島眾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一個非常好的路徑,同時努力打造國家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典型示范。
據項陽青介紹,結合島城去年爭取到的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我市要盡快把大企業平臺的先進經驗復制、推廣,盡快和有需求的企業對接,把大企業的模式做大、做開。“現在我市中小企業已經普遍認識到了信息化、智能制造的重要性,但由于人才、資金等方面的短板,即便有轉型想法卻無從著手。 ”項陽青稱,島城一直都很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將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智能制造的改造、生產線的改造、數字化車間的改造,同時還要幫助這些中小企業解決資金難題,充分發揮互聯網工業基金的作用,調動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本向此投入,通過腳踏實地的把大企業的經驗推廣,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困擾他們的瓶頸。
■海爾集團總裁 周云杰:
海爾COSMO平臺要做工業互聯網第三極
什么是新動能?周云杰表示,在實踐過程中,越來越感覺到只有用戶賦能才能真正的產生新的動能,沒有用戶賦能,很難出現新動能。什么是新的制造?實踐過程當中會越來越理解到,從開始的制造產品到智能化的制造,最后生產的可能不是面對一點,而是要創造終生的用戶。什么是新經濟?就是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情況下,用戶賦能之后才真正催生了新經濟。周云杰表示,COSMO平臺就是在這種模式下通過用戶賦能來產生的一種產物。
周云杰介紹,COSMO平臺對應的是一個用戶全流程參與的平臺,資源方可以全流程參與,是一個大規模定制轉型的平臺,也是一個共創共贏的多邊平臺,全球的資源方包括用戶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做二次開發。 “工業互聯網是生態制造領域連接的關鍵支撐,也是是互聯網從消費領域向生態領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拓展的核心載體。我們的想法是共建、共創、共享這個平臺,真正形成一個全生態,形成世界的工業互聯網第三極。 ”周云杰說。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衣濤 楊博文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