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00余家科創平臺積蓄嶗山“硬核力量”
6月6日,中國海洋大學傳出喜訊:該校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方宗熙海洋生物進化與發育研究中心的董波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PNAS發表研究成果,為膽小管相關疾病致病機理的鑒定和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此前一天,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發布新一代端側AI感知芯片RC705,這是首顆服務家電、機器人需求的端側AI感知場景專用芯片,將顯著提升相關設備在復雜家庭環境下的高精度實時視覺感知與精準行動控制能力;
更早些時候,嶗山區企業自然語義(青島)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輕量化大模型“歐拉”通過中央網信辦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成為全省首個通過中央網信辦備案的基礎大模型……
科產融合,次第花開。從海洋生物醫藥研究成果取得新進展,到國產家電芯片技術應用迎來新突破,再到人工智能基礎大模型實現新跨越,近段時間,嶗山區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的集中涌現,生動勾勒出該區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踐路徑——
通過創新策源能力提升催生高技術,通過各類成果轉化應用推動企業高效能生產經營,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科產融合創新型強區。
強策源
科技創新策源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引擎,不僅整合創新資源、引領科技前沿突破,更為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嶗山區通過強化源頭創新,從“0到1”攻堅關鍵技術,向著具有全國引領力的科技創新策源示范區加速邁進。
“今年以來,嶗山區新獲批建設太陽能光電轉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省重點實驗室10個、中試基地1個,截至目前,全區已匯聚國家、省、市重點實驗室101家,技術創新中心196家,新型研發機構26家,概念驗證中心(平臺)8家,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數量達到333家。”6月9日下午,在嶗山區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嶗山區科技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了該區聚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所取得的成效。
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是突破科學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實力擔當”。嶗山區在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全方位布局了一批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為推動原始創新,催生系列高技術、新技術,積蓄“硬核力量”。
以代表國內最高水準創新力量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為例,在嶗山區,青島市虛擬現實產業園和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便分別布局有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青島)、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
作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家電行業在全球市場常年穩居第一,也是全球重要的家電芯片應用市場。但是,在過去,國產家電芯片普遍存在不敢用、不能用、不好用等問題,家電芯片本土化率處于較低水平。聚焦這一痛點,肩負著為智能家電產業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重任”的國創中心,構建起家電領域芯片服務平臺、芯片檢測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支撐行業典型企業國產芯片使用率從8%提升至超過30%。如今,這個數字還在持續上升。據統計,國創中心目前已累計突破20余項共性技術、10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賦能200余家企業。
高層次人才是原創性、顛覆性、前沿性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嶗山區通過強化科技人才引育、加強人才載體建設、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等舉措,鑄牢高層次人才支撐。目前,嶗山區已集聚住嶗兩院院士19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30人,各類人才總量突破23萬人。今年,嶗山區將繼續提升“匯智嶗山”系列人才政策效能,不斷打響“千山峰會”引才品牌,力爭年內新引育院士及國家級高層次人才項目10個以上,推動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00件。
促轉化
科技創新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實踐證明,只有讓實驗室里的奇思妙想走出象牙塔,在生產線上生根發芽、在市場中經受考驗,才能真正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國創中心國產家電芯片技術的落地應用便是最佳例證。該中心構建起行業里唯一一個從芯片到算法、到方案、到整機的全鏈條驗證平臺,推動一項項研究成果落地轉化。比如,國創中心孵化的小微公司青島銀河邊緣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發布的行業首款端側AI控制場景芯片RC605,已經在商用空調領域實現量產,可實現節能30%,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創中心正以AI芯片和AI模型為雙引擎構建端側AI方案,為行業填補技術空白的同時,驅動整個生態向高效化、智能化時代躍遷。”國創中心芯片事業部總經理、青島銀河邊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峰說。
又比如,國創中心為變頻冰箱“量身打造”的零速閉環啟動算法,采用先進的高效模型自適應觀測器,在電流環引入的瞬間計算準確的轉子位置,直接閉環起動。該算法起動速度快、振動減小30%,達到“人耳無感”啟動效果,人站在冰箱旁邊幾乎聽不到壓縮機啟動和運行。
這只是嶗山區推動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從“書架”邁向“貨架”的一次生動實踐。通過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塑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的同時,嶗山區還啟動了“繁星計劃”,從“1到N”延伸創新鏈條,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樣板區。
“‘人乳寡糖酶法合成智造項目’的技術成果來自中國海洋大學曹鴻志教授團隊,這項技術突破傳統全細胞發酵和化學合成的技術局限,首創以‘模塊化組裝策略’和‘多酶級聯反應’為核心的無細胞生物合成技術路徑,通過固定化酶體系與流動化學結合,實現糖鏈的即插即用式組裝,生產周期不超過2天,且可連續生產無需停機,通過調整生產時間即可靈活調控產量,在國際糖鏈生物合成方面處于領先水平,已于年初完成企業注冊。”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島)執行院長趙宇波向記者介紹了產研院過去一年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他表示,作為嶗山區科技成果轉化聯盟秘書長單位,“繁星計劃”啟動一年來,已成功推動人乳寡糖酶法合成智造項目等3項科技成果實現落地轉化,目前正重點推進水下高分辨率三維成像、基于光干預細胞的光子治療儀項目等8項科技成果在嶗山區落地。“我們將常態化走訪各大高校院所,通過一對一探討,梳理高價值科技成果,持續夯實轉化底座,同時,通過舉辦‘繁星沙龍’及‘繁星成果轉化年度論壇’,為更多科技成果在嶗山區的落地轉化提供全方位支持。”趙宇波說。
從實驗室的前沿探索到生產線的轟鳴運轉,從科研人員的奇思妙想到賬面上的真金白銀……“繁星”之下,越來越多科技成果在嶗山區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比如,青島科技大學專家團隊依托“海洋源新型止血復合材料的應用技術”在嶗山區注冊先創數智(青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項技術可根據墨黑色素對海洋多糖分子凝聚和創傷組織愈合作用機制,開發出具有快速止血、廣譜抑菌、自動降解功能的醫療用品,其中單兵止血帶產品打破國際專利壟斷,項目將著力打造國際領先的“海洋生物+”醫用材料創新產業鏈;又比如,美國佐治亞大學專家團隊依托“心臟超聲智能解決方案”,在嶗山區成立青島視心動影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可實現心肌運動的自動追蹤與精準量化分析,應用場景涉及瓣膜疾病、冠心病篩查、感染性心內膜炎、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等多元化心臟疾病診斷領域,產品以無創、低成本、高精度等優勢填補了市場空白。
數據顯示,“繁星計劃”啟動一年來,嶗山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孵化企業已達13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億元。
重產業
一臺臺揮舞著“手臂”的機器人正在制造船舶裝備的零部件,智能視覺系統實時檢測、數據大屏動態監控……在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核心部件正有序下線。“我們這里每一個裝配動作都配備了大量視覺系統,可以通過AR系統開展智能分析,如有產品缺陷或者不合格品,可在線實時抓取。”公司高端海洋裝備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孟振說。
車間產線從“制造”到“智造”的轉變,正是嶗山區加快建設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科產創新深度融合區的一個縮影——
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嶗山區持續做大做強現代化產業體系。
當前,嶗山區正聚焦服務全市“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建設,著力發展“7+4+1”現代化產業體系,即做大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七大重點產業,發展智能家電、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四大優勢新興產業,超前謀劃太赫茲、深海開發、空天信息等一批未來產業,其中2024年全區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7條重點產業鏈規模成功突破兩千億元,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海洋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及工業互聯網四大專業化園區共吸引了歌爾視顯、浪潮大數據等139個優質項目落戶;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突破性推動大模型在政務服務、城市管理、辦公助手等垂直領域應用,目前已成功引育海爾智家HomeGPT等垂直領域大模型32個,落戶浪潮海若等一批高成長性AI企業;加快建設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目前已引進未來海洋食品產業發展中心、“5G+北斗海工實驗室”等一批海洋科技項目,推動40余家涉海企業、科研院所加入青島市海洋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在抗腫瘤藥物、抗乙肝病毒藥物研發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嶗山區通過提升領軍企業創新能力、完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機制等舉措,加快培育“地標型”領軍企業。
一方面,支持領軍企業以市場化方式聯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高校院所等力量,組建創新聯合體;另一方面,持續完善“科小儲備—高企育苗—高企認定—高企上市”梯次培育體系。目前,嶗山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45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28家、省瞪羚企業達到71家、獨角獸企業達到9家、上市企業達到15家。在領軍企業和高端平臺頂天立地,各類創新主體百花齊放競相迸發的生動態勢下,全區高質量發展初現成效。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占區域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79%,創新基礎持續鞏固;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80件,創新成果質量穩步提升。產業結構顯著優化,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提升至87.67%,占據主導地位,新質生產力加快成長。創新有效帶動經濟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8.3%的增長。研發投入強度、高新技術產業占比、高價值發明專利密度、工業增加值增速四項核心指標均位居全市首位,充分體現嶗山區在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的積極進展和形成的領先優勢,為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嶗山區將持續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全面開展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嶗山實踐”。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衣濤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陳燭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