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攻破“魔鬼三角”,煉就“液體黃金”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走進賽輪集團展廳,各色輪胎整齊陳列,宛如一座“輪胎科技博物館”:適配中高端新能源汽車輪胎,可顯著降低滾動阻力,將耗電量降低8.8%;全天候輪胎可適應多種天氣溫度,讓駕駛無懼“嚴寒酷暑”;曾刷新F4方程式賽道紀錄的全熱熔胎面,胎面紋路里藏著速度與安全的密碼……
這些覆蓋不同應用場景的輪胎,均源自同一項核心技術——賽輪自主研發的“液體黃金”材料。這是賽輪集團以科技創新“重塑”輪胎行業的縮影。
從2002年在青島誕生,到2024年首次在企業綜合實力與品牌價值榜單上雙雙躋身全球輪胎企業前10強,再到2025年蟬聯“中國最具價值輪胎品牌”、上榜“202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賽輪集團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用二十余年時間成長為中國橡膠輪胎行業的領軍者,帶動產業鏈協同發展,成為兼具技術深度與全球視野的標桿企業。
產學研用合力催生多項創新成果
“給輪胎提性能,就像‘拆東墻補西墻’——想讓它更省油,耐磨性就會下降;想讓剎車更安全,滾阻又會變大。”在賽輪集團,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秘書長、賽輪集團黨委副書記顧鍇向記者介紹。而這個被行業稱為“魔鬼三角”的難題,困擾了全球輪胎企業上百年,直到“液體黃金”技術出現,才終于有了破解之道。
這項技術的誕生,離不開賽輪和青島科技大學的“深度綁定”。作為中國橡膠行業的“黃埔軍校”,青科大從1950年建校起,就為行業培養了一半以上的技術人才,而賽輪的成長軌跡,始終與這所高校緊密相連。2009年,賽輪聯合青科大、軟控股份,共同建起了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橡中心”),正式搭建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并在這個平臺上迎來了企業關鍵的“技術合伙人”——全球頂尖橡膠科學家王夢蛟。
2011年,69歲的王夢蛟被賽輪創始人袁仲雪“建立真正研究機構”的愿景打動,選擇加入國橡中心下屬的怡維怡橡膠研究院,帶領團隊深耕基礎研究。彼時,傳統物理煉膠技術靠“暴力混合”,將橡膠與填料結合,不僅分散不均,還會破壞橡膠分子結構——這正是“魔鬼三角”難以突破的核心癥結。王夢蛟團隊另辟蹊徑,提出“化學煉膠”思路:將橡膠用溶劑溶解,讓橡膠和納米顆粒在液體狀態下進行分子級“溫柔結合”,再去掉溶劑,做出一種叫EVEC的新材料——這就是后來被業界廣為贊譽的“液體黃金”。
從實驗室里的想法到生產線上的產品,這條技術研發之路走了整整十年。其間,配方調試了上萬次,設備改了幾十版,甚至發現了以前文獻里從沒記載過的化學反應。2016年,國際權威雜志《國際輪胎技術》把這項技術登上封面,還起名“liquid gold(液體黃金)”,稱其“讓中國輪胎工業超越世界頂尖水平”。
2018年,第一條液體黃金輪胎成功下線;2021年,“液體黃金”輪胎正式面向全球發布,乘用車胎直接拿到了歐盟最高的AA級認證;2023年,適配新能源汽車、豪華轎車的多款“液體黃金”輪胎陸續上市,覆蓋了主流高端車型。現在,經德國權威機構測試,用了“液體黃金”的輪胎,平均能夠節能7%至12%,油車每百公里可節省一升油;雨天剎車時,同等路況條件下剎車距離比國際一線品牌的輪胎還能短5到7米——這段距離,可能就是交通事故和安全之間的距離。同時,輪胎耐磨性也表現優異,真正實現了“節能、安全、耐用”三者兼得。
這種“市場導向、校企聯動、平臺共創”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模式,不僅孕育了“液體黃金”,還催生出更多創新成果。比如,賽輪與青科大聯合研發的63英寸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2016年成功下線后打破國外壟斷,如今已為約翰迪爾、徐工集團等國內外礦業機械巨頭提供配套。截至2024年,賽輪已建立起乘用車胎、卡客車胎、非公路輪胎三大自主技術體系,擁有2000多個產品規格,研發實力穩居世界前列。
協同發展引領行業鏈式升級
“以前做輪胎,是工廠只管生產,供應商只管供貨,各干各的;現在有了國橡中心和‘橡鏈云’,從橡膠原料到輪胎成品,再到舊輪胎回收,整個產業鏈都能‘聯’起來。” 在顧鍇介紹的同時,賽輪的智能制造指揮中心大屏幕上,“橡鏈云”平臺正實時跳動著數據:3200多家供應商的物料庫存、2000多家經銷商的訂單需求、近6萬家門店的銷售情況,甚至海外工廠的生產進度,都看得一清二楚。“我們要做的不是‘單打獨斗’式的發展,而是搭建一條自主可控、能讓全行業共享成果的產業鏈。”顧鍇說。
作為全球首個投入使用的橡膠工業互聯網平臺,“橡鏈云”的誕生,源于賽輪對產業鏈生態的深刻理解。早在成立之初,賽輪就以“青島賽輪子午線輪胎信息化生產示范基地”為起點,開行業“兩化融合”之先河,積極探索“信息化帶動行業創新發展”的轉型路徑。2020年平臺正式發布后,賽輪將智能制造從單一工廠拓展到全價值鏈——縱向打通“人、機、料、法、環、測”所有工序,構建起行業最完整的機理模型庫;橫向連接上下游企業,實現從供應商到終端用戶的全鏈路協同。
這種產業鏈生態思維,早在國橡中心成立時就已埋下伏筆。它不只是一個研發機構,更像是一個“產業鏈紐帶”,把橡膠行業的“產學研用”資源都整合到一起。由國橡中心牽頭,涵蓋十大板塊的完整產業鏈逐步構建:教育板塊由青科大輸送專業人才,研發板塊以怡維怡橡膠研究院為核心提供基礎研究和技術支撐,材料板塊由益凱新材料負責“液體黃金”產業化,裝備板塊由軟控股份提供高端智能設備,輪胎板塊則由賽輪實現終端產品生產,再通過循環利用板塊“吃干榨凈”廢舊輪胎,形成“從源頭到終端”的閉環……
如今,這條產業鏈已培育出4家上市公司,其中軟控股份連續三年位居全球橡膠機械領域第一,賽輪則成為中國首個“走出去”海外建廠的輪胎企業,在全球布局十大生產基地。2024年,賽輪以超36億美元銷售額再次進入全球輪胎企業前10強,并且成為前10強中增速最快的企業。
從青島到全球,從“液體黃金”到“橡鏈云”,賽輪集團以科技創新為針,以產業鏈協同為線,編織出中國輪胎工業的新圖景。正如袁仲雪所說:“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條好輪胎都承載中國智造的力量,讓橡膠工業真正站上世界新高度。”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