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互通有無”,助推大宗商品貿易便利化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 凱 見習記者 高小巖
10月底統計時入駐企業為114家,到11月5日,這個數字已經刷新至135家——青島西海岸國際能源自貿港自5月底正式運營以來,正以平均每周8到9家的速度吸引著大宗商品貿易企業入駐。
截至目前,能源自貿港內入駐企業與服務機構總數已達162家。
這座大宗商品貿易“港灣”有何吸引力?
“能源自貿港聚集大宗商品貿易企業,優勢在于‘互通有無’。”青島西海岸國際能源自貿港運營負責人王建祥介紹,“企業運營過程中面臨許多共性問題,我們作為產業服務平臺,和政府方、生態服務機構一起幫助企業找共性、解決問題,讓企業在這兒能安心經營、快速成長。”
如何精準找到共性?關鍵在于“一企一檔”服務機制。
為破解企業信息管理分散、風險防控難的痛點,西海岸國際能源自貿港為每家企業建立專屬檔案,涵蓋資質證照、經營數據、政策需求等關鍵信息,形成實時更新的企業“數字畫像”。
這份“畫像”不僅讓政務、稅務和海關等部門的信息核驗效率提升60%,更成為能源自貿港提供主動服務的“智慧大腦”。
不久前,能源自貿港企業專屬服務管家通過對比檔案數據,發現元隆泰成公司在兌現政策時漏報1000余萬元銷售額,隨即協助企業快速修正,使其全額拿到1.2萬元政策獎金。“多虧能源自貿港服務團隊的‘火眼金睛’,幫我們守住了政策紅利!”企業負責人感慨道。
“管家”服務不僅要精準,還要能快速響應。10月,青島瑞弘橡膠有限公司遇到發票額度危機,開票額度從億元驟降至750萬元,業務面臨停擺。企業求助后,能源自貿港當天便啟動“企業訴求快速響應機制”。服務團隊聯動青島自貿片區管委與稅務部門,壓縮環節、協辦全程,僅用2個工作日即完成審批,化解了企業潛在的業務損失。
高效服務同樣體現在企業入駐之初。振華能源公司遷入時,希望能盡快拿到?;方洜I許可證以開展業務。服務團隊提前介入,全程指導材料準備并協調預審,最終僅用2個工作日就辦結了全流程。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能源自貿港的系列服務舉措,正是推進大宗商品貿易便利化的實踐。其目標不止于解決單個問題,更在于構建一個“互通有無”的產業生態,將服務深化至整體環境的營造。
促“市場通”,讓資源“活”起來。能源自貿港建立企業家社群,將身處同一“港灣”的企業家串聯成“合作網絡”,為企業間市場資源鏈接創造條件。
促“政策通”,讓紅利“拿”得到。依托“一企一檔”掌握的企業經營畫像,能源自貿港有效對接政策資源,搭建大宗商品風險補償資金池。通過“政銀企”風險共擔機制,已撬動銀行授信總額20億元,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同時定期推動政策解讀,確保企業“懂政策、用政策”。
促“信息通”,讓難題“解”得開。作為產業集聚的線下載體,能源自貿港定期組織期貨、風控等主題的座談會和培訓交流會,并創造企業與稅務、海關等部門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幫助企業柔性化解經營中遇到的難題。
“我們正在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研究制定下一階段的服務系統設計和發展規劃,在推動‘貿易+金融+N’產業發展及創新服務構建上狠下功夫,”青島才企綜合服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德超表示,“到2029年,西海岸國際能源自貿港計劃培育千家以上銷售額過億的企業,推動片區大宗商品貿易總額邁上萬億級規模,為青島打造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