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6月30日訊 近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運動醫學科為一名運動意外導致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采用“原位修復”技術直接修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自身的前交叉韌帶組織、神經血管和本體感覺功能。
男子踢球遭遇運動“隱藏殺手”
前交叉韌帶一旦斷裂,就必須進行“重建手術”。傳統重建手術通過取用患者自身的腘繩肌腱、髕腱或其他移植物來“重建”一條新韌帶。該術式成熟有效,但本質上是一種“替代”方案。大多數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患者,在面對重建手術時都會顧慮重重。
24歲足球運動員小王便是如此。他在一次踢球中扭傷了膝關節,經磁共振檢查診斷為前交叉韌帶損傷。得知本部運動醫學科主任張其亮自2023年起開展前交叉韌帶“原位修復”技術,他便慕名來到本部運動醫學科門診。
重返綠茵場,韌帶還是“原裝”的
張其亮經過仔細詢問病史、查體并結合相關檢查結果,他發現患者前叉損傷位置非常靠近股骨止點,前叉的脛骨止點和體部均較完整,建議采取術中股骨側的縫合手術,并從適應癥、縫合方式、康復計劃等方面量身制定治療方案。
手術在關節鏡輔助下進行,張其亮運用創新的縫合固定技術,將斷裂的韌帶兩端精準地對合、縫合固定回其原始的解剖附著點,無需在身體其他部位切取肌腱或依賴人工移植物。
手術順利,術中給予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漿,促進韌帶早期愈合。術后隨訪,患者快速恢復膝關節的本體感覺,3個月恢復慢跑,9個月重返賽場。
原位修復并非萬能,精準選擇是關鍵
“并非所有的前叉韌帶損傷患者都適合做原位修復,為保證治療效果,必須對患者進行嚴格的篩選。”張其亮表示。前交叉韌帶縫合的指征非常嚴格,尤其是對于受傷時間和損傷類型的要求很高,很多患者傷后早期沒有及時就診,或者就診后沒有及時進行手術,因此錯過了縫合的最佳時間,最終只能選擇重建手術。
因此,張其亮提醒廣大運動愛好者,如果膝關節傷后有疼痛、腫脹等明顯癥狀時,應該給與高度重視,及時到運動醫學科門診就診,避免錯過縫合的機會。
從“移植重建”到“原位修復”,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運動醫學科一直致力于為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提供更符合生理、傷情及患者需求的個體化治療選擇。這一創新實踐不僅體現了運動醫學微創和精準醫療的理念,也給患者更安全地重返生活和運動提供了強勁助力。(通訊員 謝小真 記者 叢黎)
張其亮
骨科中心本部運動醫學科主任 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 碩士研究生導師
擅長各類關節外科手術,如關節鏡微創技術: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肩袖損傷等運動損傷的關節鏡手術;關節置換技術: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全髖關節置換、股骨頭置換及關節置換翻修手術等。、
門診時間:
周一、周四上午(本部)
周三全天(東院)
[來源:信網-商訊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