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7月1日訊 近日,36歲女演員穎兒發視頻稱“準備好和陪伴我30多年的膽囊說再見了”。視頻顯示,穎兒因工作原因,飲食一直不規律,還喜歡吃麻辣的食物。今年4月前,穎兒在一次拍攝中突發不適,肚子劇痛。接下來,疼痛發作也越來越頻繁。一開始,她選擇保守治療,也看過中醫,恢復清淡規律飲食,但見效不大。復診后,醫生稱她的膽結石越來越大,“膽囊已經基本失去功能了”。于是,穎兒決定進行膽囊切除手術。這一消息引發公眾對膽囊健康的關注,對此,青島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外科診療中心主任田洪廣從專業角度為您解答,哪些情況需要考慮手術?手術方式如何選擇?術后又該如何護理?
什么情況下需要考慮外科手術(膽囊切除術)?
不是所有膽囊結石患者都需要手術。醫生通常會根據以下情況決定是否建議手術:
有癥狀的膽囊結石:
膽絞痛:最常見癥狀。右上腹或上腹部劇烈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肩背部,常在飽餐(尤其是油膩食物)后或夜間發作,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可自行緩解。
消化不良:腹脹、噯氣、惡心、厭油等非特異性癥狀(需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
發生過并發癥:
急性膽囊炎:結石阻塞膽囊管引起膽囊急性炎癥,表現為持續性右上腹劇痛、發熱、惡心嘔吐,可能進展為膽囊壞疽、穿孔甚至危及生命。這是需要急診手術或盡快手術的指征。
膽總管結石:膽囊結石掉入膽總管,引起膽管梗阻、黃疸(皮膚、眼睛發黃)、寒戰高熱(膽管炎)、胰腺炎(膽源性胰腺炎)。
膽源性胰腺炎:結石堵塞膽胰共同開口導致胰腺發炎。
膽囊穿孔:膽囊壁壞死破裂,膽汁漏入腹腔,引起嚴重腹膜炎。
膽囊癌:長期慢性炎癥刺激是膽囊癌的高危因素(雖然發生率不高)。
無癥狀但有高危因素:
結石較大:通常認為結石直徑 > 2-3 cm 或充滿型膽囊結石。
膽囊壁明顯增厚(瓷化膽囊):提示慢性炎癥嚴重,癌變風險增加。
合并膽囊息肉 > 1 cm 或快速增大。
合并糖尿病:一旦發生膽囊炎,病情可能更重且更難控制。
準備接受器官移植或減重手術等重大手術者。
生活在醫療條件極差、無法獲得及時救治的地區。
重要提示:是否手術、何時手術,需要由醫生根據你的具體情況(癥狀、結石情況、膽囊狀況、年齡、基礎疾病等)綜合評估后決定。不要自行判斷是否需要手術。
膽囊切除術的主要手術方式
目前,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方式有開腹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等。其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公認的主流手術方式,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原理:醫生在腹部做3-4個非常小的切口(通常0.5-1cm),插入腹腔鏡(帶攝像頭的細長器械)和精細的操作器械。腹腔鏡將腹腔內的圖像放大后傳輸到顯示器上,醫生看著屏幕操作器械完成膽囊切除。
優勢:
創傷小:切口小,術后疼痛輕。
恢復快:通常術后1-2天即可出院,1-2周內可恢復日常活動和工作。
疤痕小且美觀:小切口疤痕不明顯。
并發癥相對較少。
適用性:絕大多數需要手術的膽囊結石患者首選此方式。即使是急性膽囊炎(在炎癥控制后或部分經驗豐富的醫生可在急性期手術)、有上腹部手術史(非絕對禁忌)等情況,在技術成熟的醫生操作下也可嘗試腹腔鏡手術。
可能的限制/中轉開腹:在極少數情況下(如嚴重粘連、解剖結構異常、術中難以控制的出血、懷疑惡性腫瘤等),為了安全起見,醫生可能會決定轉為開腹手術。
重要提醒
不要輕信“藥物溶石”或“保膽取石”: 目前沒有特效藥物能可靠地溶解所有類型結石。“保膽取石”手術(只取出結石保留膽囊)復發率極高(可達70%以上),且不能解決膽囊本身功能異常或炎癥的問題,國際上不作為常規推薦,僅適用于極少數嚴格篩選的病例(需充分知情風險)。
急性發作時及時就醫:如果出現劇烈持續的右上腹痛、發熱、嘔吐、黃疸等癥狀,務必立即就醫,可能是急性膽囊炎、膽管炎或胰腺炎等嚴重并發癥。
與醫生充分溝通:理解手術的必要性、獲益和風險,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對于有癥狀或有并發癥風險的膽囊結石患者,膽囊切除術(尤其是腹腔鏡手術)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治療方法。手術技術成熟,恢復快,絕大多數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良好。關鍵在于根據專業醫生的評估和建議,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如果你懷疑自己有膽囊結石或醫生建議手術,請務必咨詢專業的肝膽外科醫生進行詳細評估和咨詢。(通訊員 趙潔 記者 叢黎)
[來源:信網-商訊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