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元場景解鎖研學游新玩法
“研學熱”成島城暑期消費市場一大亮點 我市研學旅游基地超200家 年接待研學游客超400萬人次
隨著暑期文旅消費大幕拉開,全國各地的學子們,背著行囊涌入青島,“研學熱”成為青島暑期消費市場中最具活力的亮點。據了解,青島研學旅游基地超200家、6家基地入選品質提升試點單位,年接待研學游客超400萬人次。
“寓教于游”暑期研學市場升溫
在青島海信探索中心,一場名為《非常夏天》的科學秀正在上演。為迎接暑期研學高峰,該中心對科普劇場進行了全面升級,新推出的科學秀巧妙融合基礎物理、化學知識于互動實驗中,為青少年營造了一個既避暑納涼又啟迪智慧的夢幻空間。
“今年我們重點打造了AI主題科學秀,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營造全景沉浸式體驗。”海信探索中心總經理林其芬紹道:“整個場館整合了家電歷史、科學奧秘與自然探索三大主題,是一個綜合性的知識探索殿堂。”數據顯示,自運營以來,該中心累計接待游客已超過170萬人次,其創新研發的研學課程體系已成為吸引游客的新亮點。從“旅”到“研”,由“游”至“學”,海信探索中心對新場景、新體驗的探索,是青島研學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青島啤酒博物館里,參加研學活動的學生們通過文字、實物、圖片以及全息影像等多種展示方式,了解了青島啤酒從建廠至今的發展脈絡,感受著百年發展的點滴。學生們還在博物館親眼目睹了原材料的選擇、釀造的步驟以及精湛的工藝,讓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親歷了啤酒的誕生。博物館通過互動體驗,讓孩子們親手制作啤酒花手工皂和酵母菌培養皿,孩子們走進“醉酒小屋”,體驗醉酒的感覺,進一步加深了對啤酒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來自北京的家長張女士告訴記者:“孩子從書本上讀到過青島啤酒的歷史,這次親眼看到百年發酵池、親手測量原麥汁濃度,這對孩子的觸動非常大。”
嶗山區銀川東路的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中心里,學生們正在非遺講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漆扇、香囊、金箔畫、艾草錘等手工藝品,這座1600平方米的體驗中心自5月30日開放以來,已成為傳統文化研學熱門地,日均接待學生超300人次。在館內,參加研學的學生還能通過AR互動、VR全景非遺體驗,沉浸式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市北區遼寧路的貝林自然博物館,孩子們在研學課堂制作蝴蝶標本;在即墨古城,研學團隊跟著非遺項目傳承人學習即墨花邊編織;臺柳路社區的青少年則走進海關博物館,通過百年報關廳復原場景,觸摸青島開埠史。“當看到1922年收回青島主權的海關文件原件,孩子們自發地鼓起掌來。”一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孩子們的這種文化認同感是課堂難以培育的。
海洋運動與知識探索跨界融合
近年來,以打造“海洋研學旅游首選目的地”為目標,青島將研學旅游作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新業態和促進文旅消費的重要著力點。
在青島,海洋研學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青島海底世界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館內豐富的海洋生物館藏使其成為開展海洋研學活動的理想之地。今夏,海底世界推出“日夜游海底,精彩各不同”主題活動,為研學團隊提供了晝夜雙場景的深度體驗。
同樣以海洋研學為主題的中國海洋大學開發了一系列覆蓋從小學到高中不同年齡段的專業海洋研學課程。在大學的實驗室里,學生們不僅能近距離觀察珍貴的海洋生物標本,還能動手操作先進的水下機器人模型,在理論與實踐的碰撞中深入了解海洋科學知識,點燃探索深藍的科研夢想。
面對暑期市場海洋主題研學產品的旺盛需求,青島加速了海洋研學新場景、新模式的創新步伐。其中,“海洋+運動”的跨界融合主題尤為亮眼。依托浮山灣、流清灣等優質研學主體,各大場館、俱樂部以“海洋運動”為核心理念,將海洋知識科普與親水運動體驗深度融合,為參加研學的孩子們打造了沉浸式的新體驗。
奧帆博物館依托青島“帆船之都”的獨特優勢,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帆船主題研學課程,夏日的浮山灣畔,時常可見小學員們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升起風帆,駕駛OP級帆船駛向蔚藍,在搏擊風浪中學習航海原理、氣象知識,感受海洋運動的獨特魅力。
流清灣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全國各地青少年參加沖浪研學夏令營。“今年夏天,‘奔跑吧·少年’兒童青少年沖浪健身活動開營,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的數十名孩子。”山海行者·嶗山沖浪俱樂部負責人王天祥說。
相關鏈接
公益研學讓孩子“精彩一夏”
8月9日至10日,心的光明公益聯合青島曉陽春茶,攜手沂水手牽手志愿團隊,帶領沂水18名孤困兒童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實踐活動。
兩日研學游 行程亮點多
8月9日早晨,來自沂水諸葛鎮的18名孤困兒童在沂水手牽手志愿團隊志愿者老師們的陪伴下,歷經3小時車程,抵達青島曉陽春茶博物館,一場充滿儀式感的研學啟動儀式在此拉開序幕。
在曉陽春茶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孩子們參觀了茶文化展廳,親手觸摸嫩綠的茶芽,體會自己動手制茶的樂趣。“原來茶葉要經過這么多步驟才能變成我們喝到的樣子!”一名孩子在觀看炒茶師傅翻炒茶葉時,忍不住發出驚嘆。大一點的孩子還親手嘗試了炒茶與泡茶,指尖的溫度與茶香的交融,讓傳統文化在實踐中生根。
下午,孩子們前往青島雕塑園與城市展覽館,在藝術與科技的碰撞中感受城市發展的脈搏;傍晚時分,在石老人海水浴場的沙灘上,孩子們追逐浪花、撿拾貝殼,還在志愿者的帶領下開展“環保撿垃圾”活動,用行動踐行“守護藍色家園”的理念。夜幕降臨,孩子們來到奧帆中心,觀看了如夢幻畫卷般的燈光秀。
第二天一早,孩子們來到海軍博物館。在講解員的生動講述中,一艘艘退役軍艦、一件件歷史文物仿佛在訴說著中國海軍的壯闊征程。“我長大了想當海軍,保衛祖國的海疆!”一名男孩堅定地說,眼中燃起的愛國情懷讓在場老師動容。從海軍博物館出來,孩子們走進小青島、琴嶼路與魯迅公園,紅瓦綠樹間感受百年建筑的韻味;午后,孩子們來到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與輔導員老師交流互動,“知識改變命運”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播撒。
開闊新視野 孩子收獲豐
兩天的旅程雖短,卻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看世界、愛祖國、向未來”的種子,返程前,志愿者為每個孩子和老師準備了伴手禮,這些帶著海風與茶香的禮物,會成為照亮他們追夢路的點點星光。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對于身處困境的孩子們來說,一次走出熟悉環境、接觸優質資源的機會,足以點燃他們對未來的希望之火,甚至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心的光明公益組織負責人王藝嘉表示:“我們發起的這次研學項目,就是希望架起一座橋梁,連接起社會愛心人士與孤困兒童,讓每個孩子都擁有探索世界、追求夢想的平等權利。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出行,更是一次賦能之旅、一次視野的開拓之旅。”
據了解,參加本次公益研學活動的孩子,都來自沂水當地困難家庭,心的光明公益組織每年為每個受助孩子提供2000元資助,分春秋兩學期直接匯入學生個人賬戶。本次青島之行,正是這份關愛的延伸與升華。諸葛鎮大峪小學校長徐傳仁表示:“今年六一兒童節期間,孩子們收到了心的光明公益捐贈的嶄新書包和文具。此次研學,讓孩子們親身感受了青島的熱情,在心中種下回報社會的種子。”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于倢 攝影報道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