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城陽區夏莊街道源頭社區的法海寺,始建于曹魏時期,為紀念創建該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師而得名。法海寺距今已經一千七百余年,為青島地區最古老的寺院。
據史料記載,法海寺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曾立過一塊《重修法海寺碑》,據碑上記載:“魏武皇帝創造,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寺僧重修。”寺廟自從建廟之后,宋、元、清,都曾經重修過。進入20世紀,青島市人民政府于1956年撥款維修,1994年夏莊鎮各村集資,在原基礎上重新修整,基本恢復了1956年的原貌,城陽區成立后不久,又開始對法海寺進行整修,并于1997年開放。
法海寺占地12畝,共前后兩院,前院為大雄寶殿,左為觀音殿,右為地藏殿。后院為三圣殿,左為藏經樓,右為送子觀音殿,寺院有近五十余間房屋。大雄寶殿的前面,有一棵樹齡超過1600年的銀杏樹,堪稱島城最老古樹,有“先有白果樹,后有即墨城”之說。
其中一雄銀杏樹,粗壯挺拔,高度達到了31米,周長有4.25米,需要四個成年人牽手才能合抱得過來。遠看狀如擎天巨柱,氣勢非凡。旁邊還有一棵雌樹,樹齡相對較短。每年秋天,碩果累累的白果樹,成為法海寺的一大看點,四方游客紛紛前來采摘白果。寺院每年都會把銀杏樹結的一百多斤有食療功效的白果分給香客。歷經1600年的風風雨雨,古銀杏樹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見證了青島歷史的變遷和歲月的滄桑。(記者 任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