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今天,青島新聞網曾獨家報道海大生物學碩士隱居嶗山專心制作小提琴一事,當事人“青島呂小提”一度成為島城小提琴屆的“名人”。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呂小提過得怎么樣?他在忙什么?
“我開始賣琴了,在萊蕪一路,有時間過來玩哈!”7月1日,呂小提向青島新聞網發來一條邀請消息。
在緊鄰萊蕪一路的一棟三、四十年代老建筑里,青島新聞網記者見到了呂小提。再度見面,他看起來比一年前瘦了一些,1米8的大個兒,顯得更單薄。
見到記者,呂小提很激動。“三年的時間,從無到有,從外行到內行,我的制琴技藝終于得到了恩師胡增援的認可,直到那天他對我說,‘趕緊來市區賣琴吧!’”
呂小提曾說過,要隱居嶗山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可為何又選擇進城賣琴了?呂小提介紹說,還是喜歡山里農家小院的日子,自由、愜意。選擇進城賣琴,首先是制琴技術上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同時我也想到市區對小提琴市場一探究竟,看看我的琴到底有沒有人喜歡,在山里太閉塞,這是迫不得已。再者,我想賣出第一把琴,把錢寄給老家的父母,讓他們知道,我選擇做小提琴餓不死。
在母校海大附近,呂小提找到了自己中意的工作室,以最快的速度租了下來。工作室看起來十分簡單,只有8平米,破舊、簡陋、潮濕,每月350元。
“能找到這么一處臨街的小門面我高興了好幾天,這不,還沒來得及收拾,過兩天我想簡單裝修一下,人家來看琴至少得像那么回事啊!”
一年的時間,呂小提一共做了不到10把琴。原來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對比、調整和試驗,之前遇到的技術瓶頸均一一攻克。“現在人家要是來買琴的話,我會自信的拿出自己的作品要價了!”呂小提說。
在工作室,一共擺著6把琴,呂小提的心理價格在3000元到10000元不等。其中,有兩把最滿意的琴,呂小提的要價超過一萬。
決定賣琴,并不意味著很快就能賣出去。據呂小提講,去年冬天,有市民曾到仰口找過他,該市民想給自己的女兒買把手工小提琴,可鑒于對當時制作的小提琴并不滿意,呂小提選擇了拒絕。
制琴技術已經沒有太大問題,呂小提面臨的新挑戰是銷售瓶頸。對此,他正在通過網店和微信等渠道宣傳推廣。
對于呂小提的制琴之路,他的家人已經默許,有時會打電話問問琴賣的怎么樣。此外,青島新聞網還得知,平常的生活和制琴開銷,呂小提仍依靠做視頻字幕來硬撐。白天做琴,晚上寫字幕,呂小提感覺過的很充實。
未來會是怎樣?呂小提心里也沒底,“想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孤獨和寂寞只會多不會少,可以肯定的是,我要繼續走下去!”(青島新聞網記者 徐愷 攝影 孫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