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
一
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要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扎實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產業,不斷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2023年9月8日在黑龍江考察時的講話)
二
去年7月以來,我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12月中旬,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我又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我提出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重大任務,主要考慮是: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
(2024年1月31日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三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我一直在思考,也注意到學術界的一些研究成果。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2024年1月31日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四
新質生產力主要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原創性、基礎性研究。要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2024年1月31日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五
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我們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同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
(2024年1月31日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六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當然,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2024年3月5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七
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增強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2024年3月20日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的講話)
八
要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加快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養引進用好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努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深化東中西部科技創新合作,建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推進重點行業設備更新改造,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提質、增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產品精深加工度。促進中央企業與西部地區融合發展。把旅游等服務業打造成區域支柱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形成地區發展新動能。
(2024年4月23日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的講話)
九
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可以做更多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是否就等于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光盯著“新三樣”,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2024年5月23日在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十
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要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針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等瓶頸制約,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為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撐。要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2024年6月24日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十一
決定稿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2024年7月15日《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
十二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著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為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完善與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決打通影響和制約全面創新的卡點堵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牢牢掌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主動。
(2024年10月29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十三
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占據國際競爭制高點,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同時,加快推動作為經濟增長和就業收入基本依托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使之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推動新舊發展動能平穩接續轉換。
(2024年12月11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十四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2025年3月5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十五
“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堅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并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加強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上持續用力,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上抓緊攻關。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2025年4月30日在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至2025年4月期間有關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節錄。
[來源:《求是》 編輯:陳燭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