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石老人浴場濱海步道煥新
海風輕拂,浪花拍打在嶗山區石老人海水浴場金色的沙灘上。明媚的陽光灑落,將海面暈染成一片深邃的藍,與澄澈如洗的天空在遙遠的地平線溫柔相擁。沙灘上,孩童追逐著浪花,嬉笑聲與海浪的“低吟”交織成夏日的樂章。近日,細心的市民和游客會發現,這片熟悉的海岸線有了令人欣喜的變化——城市客廳濱海步道煥然一新,如同鑲嵌在碧海金沙間的緞帶蜿蜒舒展。
新增“城市家具”景觀小品
“這條濱海步道是去年旅游旺季結束后,嶗山區城市管理局重點推進的整治提升工程之一。” 嶗山區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王璐向青島早報記者介紹起這項“民心工程”的緣起,“石老人海水浴場在2018年經歷了大規模改造,如今六七年過去了,面對青島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尤其是海風、鹽霧的長期侵蝕,部分木棧道結構出現了腐蝕現象,存在安全隱患。同時,這一帶風力強勁,步道邊緣以及周邊的綠化帶常常飽受海沙侵襲之苦,維護壓力很大。”
為此,嶗山區城市管理局對此次提升工程聚焦痛點,精準發力。城市客廳濱海步道整治提升工程西起魯商凱悅酒店、東至云嶺路,全長約1.5公里。設計上頗具巧思,將海浪奔涌的形態提煉、演化,流線型的步道邊緣設計,呼應著“星海流云”的設計理念,讓行走其中的市民和游客時刻感受著海洋的韻律。
如今,步道沿線新增了一組組造型別致、線條流暢的“城市家具”和景觀小品。“這些增設座椅既可以讓游客有更多區域坐下休息,它們還肩負著重要的功能——擋沙。特殊的朝向和結構設計,能有效削弱海風裹挾沙粒對步道和后方綠化的沖擊。”王璐告訴記者,原有的3處木質觀景平臺也同步得到更新提升,材質和工藝都進行了升級,以對抗海風的侵蝕。最顯著的變化之一,便是在濱海步道與下方沙灘的銜接處,“我們取消了部分原有的曲面路緣石,因地制宜增設了多處臺階,方便游客安全、便捷地上下沙灘。在東側地勢起伏較大的區域,則精心構筑了景觀護坡,既消化了高差,保障安全,又成了一道新的風景線。”
除此之外,記者注意到,石老人海水浴場的沖腳池區域也進行了提升,周邊同樣鋪設了木質平臺,游客沖洗后可以不踩沙灘直接返回岸邊,無需擔心雙腳再次沾上沙子。
實時監控人流量緩解擁堵
城市客廳濱海步道的煥新,是嶗山區全面提升前海一線旅游品質圖景中的動人一幀。這條黃金海岸線高效、有序運轉的背后,是無數“繡花功夫”般的精細化管理。
“從西邊的小麥島往東的大約9公里濱海一線是我們的‘主戰場’。沿線大小市政設施超過4000處,維護管理是個巨大的挑戰。嶗山區城市管理局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從維修工人到保安巡查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確保問題能第一時間發現并解決。”嶗山區城市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除此之外,面對上半年累計接待約525萬人次的巨大客流,特別是7月1日石老人海水浴場將開放,人流量監測系統發揮關鍵作用,“通過實時監控人流量數據,我們采取‘堵疏結合、限時分流’的策略,有效緩解擁堵,進一步保障游覽舒適度。”
與此同時,秩序與安全是底線。所有經營項目明碼標價,手續齊全,服務人員統一著裝、亮牌上崗。保安24小時巡邏,對亂停車、占道經營等行為及時勸阻。嶗山區多措并舉,打造“網格化”保潔模式:衛生保潔定人、定崗、定責、定區域。
沖腳池設計“太人性化”
煥新的步道與精細的管理,最終落腳點是游客實實在在的游玩體驗。走在嶄新的木棧道上,腳下是防滑踏實的觸感,波浪設計與碧海藍天遙相呼應,一旁花草郁郁蔥蔥,仿佛一幅引人入勝的繽紛油畫。
“這新步道走著真舒服,又平又穩,這些座椅位置也好,坐著看海,風好像也沒以前那么‘吃沙子’了。”市民張先生感慨道。
帶著孩子在石老人海水浴場游玩的游客李女士稱贊道:“這里的沙子特別細,光腳踩上去軟綿綿的,一點也不硌腳。更貼心的是還有沖腳池,玩完沖一沖腳,不會把沙子帶到步道和車上,這個設計太人性化了。”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姜丹寧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