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戰艦與城市共譜發展和弦
黃海之濱,潮起潮落間漾開粼粼波光;膠州灣畔,紅瓦綠樹與碧海藍天相映成畫。青島不僅承載著千年海洋文明的記憶,更因與人民海軍跨越數十載的深情羈絆,被鐫刻上“海軍城”的滾燙印記。
9月24日至28日,為響應“全民國防教育月”號召,北部戰區海軍在青島舉辦艦艇開放活動,海軍西寧艦、蕪湖艦在青島奧帆中心面向公眾開放。這也是近三年來,人民海軍第五次在青島舉行艦艇開放活動,活動累計吸引50余萬市民游客參與。青島與戰艦的共鳴,在時光里奏響家國情懷的動人樂章。
歷史回聲
深藍征程里的雙向奔赴
翻開青島的歲月史書,其中寫滿了人民海軍成長的關鍵節點。1950年9月9日,海軍青島基地正式成立,這座城市從此便敞開懷抱,成為人民海軍走向深藍的“搖籃”。
人民海軍第一個海軍基地、第一支驅逐艦部隊、第一支快艇部隊、第一支潛艇部隊等多個“第一”在這里誕生;195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海上閱兵,艦艇劈波斬浪,宣告新中國海軍的崛起;2013年,我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首次靠泊青島;2024年,人民海軍成立75周年系列宣傳教育活動暨第19屆西太平洋海軍論壇年會在青島舉辦……青島的海岸線上,鐫刻著人民海軍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壯麗史詩。
青島與海軍的故事,從來不是單向的陪伴,而是跨越歲月的雙向守護。“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事演習第二階段演練在青島展開,兩棲登陸作戰演練選定在青島某海域最富庶的海產養殖區里。僅僅用了7天時間,青島就清理出4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和萬畝海產養殖區,保障了海上聯合軍演的及時開展;2008年,為建設中國第一座航母軍港,當地村民一個月內完成1429戶搬遷,讓出臨海的優質地塊。
海軍官兵也用行動回應著城市的熱忱,成為最可靠的“藍色屏障”:駐青海軍多次參與搶險救災、志愿服務;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勤務連官兵照顧盲人夫婦20余年;青島警備區通信連官兵與烈軍屬、空巢老人薛德玉自2002年起結成軍民共建幫扶對子,愛心接力助老人安享晚年……
藍色交響
戰艦與城市的共生共榮
艦艇開放活動,是展示海軍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書寫著戰艦與城市的共生共榮的深情故事,讓“海軍城”的魅力變得可觸可感。近年來,青島積極舉辦艦艇開放活動,使其逐漸成為城市雙擁品牌與閃亮的文化名片,在促進雙擁共建、傳播海洋文化、強化全民國防教育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24年10月1日至3日,人民海軍首次在國慶假期成規模組織艦艇開放活動。5艘現役主戰艦艇在青島奧帆中心碼頭和青島港3號碼頭,敞開懷抱迎接八方來客,以海軍特殊的禮儀為祖國慶生。前來參加艦艇開放活動的參觀人數超過12萬人次。艦艇開放活動成為假日游客打卡的熱點,也讓青島這座城市在國慶假期展現了“海軍城”的獨特魅力。
今年4月23日至27日,唐山艦、日照艦、可可西里湖艦、成都艦、臨沂艦五艘現役主戰艦艇齊聚青島,迎接市民與游客登艦參觀。市民游客穿戴消防服、學旗語、系繩結,近距離體驗海軍文化,感受大國重器的硬核實力。奧帆中心現場還同步開展“光影深藍”軍事題材電影展播,讓震撼的視覺體驗與真實的艦艇風采相得益彰。
今年9月的艦艇開放活動同樣令人振奮不已,西寧艦、蕪湖艦將在青島奧帆中心亮相迎接參觀。生動展現新時代人民海軍奮楫強軍、向海圖強的昂揚風貌。全方位、多層次的艦艇開放,讓對海洋國防的尊崇、對人民海軍的敬意,悄然融入城市肌理,深深扎根民眾心中。
艦艇開放活動期間,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懷著崇敬與好奇登上艦艇。孩子們童真的敬禮,老人感慨的目光,年輕人激昂的討論,構成了一幅幅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畫面,強軍夢、愛國情在全民參與中愈發熾熱。
數次作為艦艇開放活動舉辦場地的奧帆中心,是向海而生的精神地標——白帆映藍海,燈塔連晴空。現役艦艇駛入這片風景勝地,鋼鐵戰艦與碧海藍天相映成畫,青島以“將最美風光留給最可愛的人”的赤誠,在全國率先實現熱門景區與艦艇開放活動的深度融合。這份“以景襯艦、以艦耀城”的巧思,讓民眾得以在山海畫卷中觸摸國防力量的溫度,將全城對人民海軍的崇敬與熱愛,化作看得見、可感知的行動,這份獨有的用心與誠意,讓青島成為當之無愧的“城艦同心”典范之城。
山海鑄情
海軍印記深入脈絡
青島將深藍情懷融入城市肌理,海軍節的榮耀氛圍、艦艇開放活動的軍民共情、海軍博物館的功勛記憶、海軍公園的壯闊景致,還有海軍小學里稚嫩的“海軍夢”……這些獨特載體中,皆是青島與深藍同行的生動見證,“海軍城”的底色愈發鮮明。
每逢人民海軍成立紀念日,青島便化身“深藍主場”,讓海軍節成為全城共享的榮耀時刻。2025年人民海軍成立76周年之際,青島以多元活動勾勒出軍民同心的畫卷:海軍博物館全新推出三大專題陳列,近千張歷史圖片、兩千余件珍貴實物靜靜陳列,將古代水軍的槳聲、近代海軍的滄桑與現代海軍的壯闊娓娓道來;“我的海軍夢”主題長卷繪畫現場,孩子們以稚嫩筆觸勾勒戰艦與浪花,讓強軍夢想在筆尖萌芽;夜幕降臨,浮山灣畔燈光璀璨,海軍元素在樓宇間流轉閃爍,光影交織間,軍地軍民的魚水深情愈發濃烈。
若說海軍節是流動的慶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便是凝固的史詩。1989年10月,海軍博物館正式建成開放,2021年,完成改擴建,分為室內、海上、陸上三大展區,全景式展現人民海軍70多年的光輝歷程,以更恢宏的姿態成為青島的“深藍地標”,館內每件展品都承載著海軍的崢嶸歲月記憶。其中,海上艦艇展區面積40000余平方米,建有3座碼頭6個泊位,長江艦、第一艘國產驅逐艦濟南艦、第一艘核潛艇長征1號艇、第一艘試驗潛艇長城200號艇等具有標志性和代表性的功勛艦艇靠泊于此。今年新增的專題展區里,“我愛這藍色的海洋”主題展用鮮活史料再現海軍官兵的奉獻與堅守,以更廣闊的歷史視野展現中華民族認識海洋、走向海洋的艱辛歷程。
向海圖強
新時代的雙擁答卷
2025年,“全國雙擁模范城”的桂冠第十次花落青島,“最佳海灣筑軍港,最美地塊建營房,最優兒女穿軍裝,最好保障獻國防”早已超越口號,于紅色沃土萌發,化作看得見的碩果。
“青島把尊崇刻進了城市的骨子里。”這是一位老兵的由衷感慨。2021年,青島推出“榮軍卡”,退役軍人持卡即可享受專屬優待,邁出了探索社會化擁軍的重要一步。此后,青島以“榮軍”品牌為切入點,新增“榮軍加油”“榮軍驛站”等優待項目,榮軍矩陣增至26個子品牌,累計為退役軍人提供各類優待優惠近6億元。青島在先行先試中探索完善雙擁工作機制,把尊崇優待細化落實到點滴日常。實實在在的政策如同細密的陽光,溫暖著軍人軍屬的心。
青島深知,強軍需有科技護航。依托深海基地等“國字號”平臺,這座城市將科技的火種播撒進國防建設的土壤。科研院所與青島高校合作開展海洋環境研究,成果不僅應用于艦艇航行保障,還助力青島海洋產業升級。如今的青島,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
碧海丹心映忠誠,青島與深藍的對話,從未停歇。未來,這座城市將繼續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向海圖強的擔當,與人民海軍并肩前行,在新時代的航程中,讓“城艦同心、共筑海防”的初心,綻放出更耀眼的時代光芒。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姜丹寧 通訊員 劉朋朋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