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戰友不在了,我替他盡孝”
萊西市退役軍人左福鑫12年如一日照顧戰友雙親 用4200多個日夜詮釋“一諾千金”
“老潘,你家福鑫又來看你啦!”還沒等左福鑫推開院門,鄰居熟悉的喊聲就已飄進潘新濤家的院子。在萊西市河頭店鎮大溝子村,提起潘新濤家,村里人總免不了發出感嘆:一是嘆潘家命苦,獨子早逝,沒了頂梁柱;二是贊潘家有幸,戰友有情,多了個“親兒子”。這個“親兒子”,便是萊西市河頭店鎮小店東村退役軍人左福鑫,他用12年時光替犧牲戰友踐行盡孝的承諾。
軍營結緣:鄉音撞出兄弟情
潘新濤家的客廳里,一張泛黃的照片掛了整整20年。照片里,綠皮火車前,18歲的潘衛寧和左福鑫身著戎裝,胸前的大紅花映著青春的臉龐,兩人雙手緊緊相握,眼里滿是對西北軍營的憧憬與向往。
那是2005年的冬天,兩個懷揣著保家衛國信念的萊西小伙,不約而同登上了前往西北的軍列。“恁也是萊西的?”“俺可不是嘛!”熟悉的鄉音在車廂里碰撞,幾句家常便拉近了兩人的距離,一段跨越歲月的戰友情就此悄然生根。
在軍營里,兩人同吃一鍋飯、同站一班崗、同練一套功,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兄弟。潘衛寧愛說愛笑,是班里的“開心果”,再苦再累的訓練,經他幾句玩笑話總能化解大伙的疲憊;左福鑫則踏實穩重,像個靠譜的“老大哥”,戰友們的衣物誰沒洗、誰的被子沒疊,他都默默幫襯著打理妥當。訓練場上,左福鑫總護著活潑好動的潘衛寧;休息時,潘衛寧一口一個“大哥”喊得格外親切。
這份情誼,沒有隨著軍旅生涯的結束而褪色。2007年左福鑫退役回鄉,每次路過潘家,總會特意拐進去坐一坐,陪老人嘮嘮家常;2010年潘衛寧退役,左福鑫又忙前忙后,幫著找工作、謀生計,比幫自家兄弟還上心。兩家人常聚在一張桌上吃飯,“酒杯一碰,以后咱就是一家人”的話,成了彼此心底最溫暖的約定。
“戰友就得這樣,要是將來咱哥倆誰走在前頭,活著的那個,一定得替對方給爹娘養老送終!”酒過三巡,兩個年輕人笑著許下承諾,那時的他們,只當是一句玩笑般的囑托,卻沒曾想,命運竟真的讓這句戲言,成了日后沉甸甸的責任。
生死約定:一句承諾重千鈞
2013年臘月,寒風卷著雪花,給萊西大地裹上一層寒意。此時,新婚不久的潘衛寧突發腦梗,不幸離世。突如其來的噩耗,像一塊巨石砸中潘家,也砸在了左福鑫的心上。
冰冷的靈堂前,看著黑白照片里潘衛寧年輕的笑臉,左福鑫紅著眼眶,強忍著淚水,聲音哽咽卻字字千鈞:“衛寧,你放心,你不在了,我替你盡孝!咱爸媽,以后我來養!”話音落下,他轉身緊緊抱住悲痛欲絕的潘新濤夫婦,手掌輕輕拍著老人顫抖的后背,一字一句地重復:“叔,嬸,從今天起,我就是您們的親兒子。”
這句承諾,不是一時的安慰,而是刻在心底的誓言。從那以后,左福鑫的生活里多了一份牽掛,工資卡里多了一項“固定支出”。每月他都會雷打不動地往潘家跑,米、面、油塞滿了廚房的角落,換季的棉衣、被褥提前備好;逢年過節,他更是帶著大包小包的禮品,把熱鬧和溫暖送到老人身邊,讓冷清的屋子重新有了煙火氣。
潘新濤患有高血壓,左福鑫比老人自己還上心。哪種藥療效好、哪種藥副作用小,藥盒上的服用說明,他記得比自家孩子的作業還清楚。每次送藥,他都會坐在老人身邊,一邊幫著整理藥盒,一邊耐心叮囑:“叔,這個藥早晚各一片,飯后吃,別忘嘍。”有時老人記性差,他就把服藥時間寫在便利貼上,貼在老人能看到的地方。
“福鑫比親兒子還細心。”潘母常跟鄰居念叨。有一次,潘新濤的降壓藥還剩最后兩盒,左福鑫就提前買好了并送過來,笑著說:“嬸,我看叔的藥快沒了,提前備著,省得您再跑腿。”這樣的細心,滲透在日復一日的相處里,慢慢撫平了老人失去兒子的傷痛。
12年堅守:風雨無阻踐初心
2015年,命運再次給潘家沉重一擊——潘新濤突發腦梗導致偏癱。左福鑫得知消息時,正在外地干活,他二話不說扔下手里的活,連夜開車將老人送往青島的大醫院。可當醫生告知手術需要巨額費用時,半身不遂的潘新濤看著繳費單,顫巍巍地拉著左福鑫的手,從牙縫里擠出一句話:“娃啊,別折騰了,這錢太多,等明年賣了花生,再說吧……”
看著老人眼中的絕望與無奈,左福鑫再也忍不住淚水,他抹了把臉,掏出隨身攜帶的銀行卡,重重拍在繳費窗口前的臺子上:“醫生,錢我來交,一定要把老人治好!”轉身面對潘新濤時,他又換上溫和的笑容:“叔,錢的事您別管,有我在,一定把您治好。”
潘新濤住院的日子里,左福鑫成了醫院里最忙碌的“家屬”。他在萊西的建筑工地上班,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下班后顧不上吃飯,就急匆匆開車趕往青島的醫院。喂飯、擦身、按摩、陪老人說話,直到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病友們都羨慕地對潘新濤說:“老爺子真是好福氣,有這么個孝順兒子!”潘新濤聽著,眼里含著淚,卻笑得格外欣慰。
接下來的兩年,左福鑫成了青島到萊西的“通勤族”。每月兩次往返醫院取藥,藥盒上密密麻麻記著劑量和注意事項;老人需要復查,他提前預約掛號,背著老人上下樓;近5萬元的醫藥費,他從未對老人提過一個字,默默扛下了所有壓力。
2017年的一個冬夜,潘母突發高血壓不慎摔倒在地,掙扎著撥通了左福鑫的電話。左福鑫接到電話后,不顧外面漫天飛雪、路滑難行,頂著刺骨的寒風,開車趕往十幾公里外的大溝子村。一路上,他緊握方向盤,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快點,別讓老人出事。”趕到時,潘母躺在地上動彈不得,左福鑫立刻將老人抱上車,送往醫院。那一夜,他守在病床前一夜未眠,手機里存下了老人的第一張檢查報告。如今,他的手機相冊里,已有300多張老人的檢查報告和CT片,比自家親人的照片還要多。
“福鑫啊,你也有自己的家,別總圍著我們老兩口轉。”潘母看著左福鑫日漸憔悴的臉龐,總忍不住心疼地勸他。可左福鑫每次都笑著拉過妻子和兒女:“您看,這不就是一家人嘛!”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他都會帶著妻子、孩子一起“回”潘家:妻子扎進廚房忙活飯菜,兒女圍在老人身邊聊天、講笑話,飯桌上的歡聲笑語,讓這個失去獨子的家庭重新充滿了家的溫暖。
薪火相傳:一人行善眾人追隨
一人行善,眾人追隨。左福鑫12年的堅守,像一束光,悄悄照亮了身邊的人,也感染了當年一同入伍的戰友們。
“上了戰場,后背都是交給兄弟的。衛寧不在了,我們替他盡孝,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左福鑫常跟戰友們說。如今,每到秋收時節,潘家的田地里總會出現一個個穿著迷彩服的身影,大家扛著鋤頭、開著收割機,搶著收割莊稼,汗水浸濕了衣衫,卻沒人喊累;逢年過節,戰友們會自發湊錢置辦禮品,把老人的屋子打掃得干干凈凈、亮亮堂堂,陪老人包餃子、貼春聯,讓老人的節日不再孤單。
在大溝子村,左福鑫的故事早已傳遍大街小巷。提起他,村里人無不豎起大拇指:“福鑫這孩子,重情重義,老潘家能遇到他,真是天大的福氣!”“比親兒子還親,這樣的好人,打著燈籠都難找!”
十二載寒來暑往,4200多個日夜堅守,左福鑫的鬢角添了細紋,眼角多了滄桑,可當年那句承諾,卻在歲月的沉淀中愈發清晰、厚重。如今,在他與潘家老人的合影里,潘父拄著他買的拐杖,潘母握著他妻子的手,他們臉上的笑容,溫暖得像冬日里的陽光,定格成最動人的畫面。
“做人就得一言九鼎。”這是左福鑫常掛在嘴邊的話,更是他用12年時光寫下的答案。從雪域邊疆的并肩作戰,到家鄉熱土的默默守護;從軍營里的錚錚班長,到生活中的普通工匠;從服役時的鏗鏘誓言,到歲月里的躬身踐行,左福鑫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了“一朝為戰友,終身親兄弟”的深情,更彰顯了新時代退役軍人的責任與擔當。
歲月會老,承諾不朽。這份跨越生死的戰友情,這份堅守12年的孝心,終將在時光里溫暖如初、熠熠生輝。
本版撰稿攝影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康曉歡 袁超 通訊員 朱天麒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