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交微循環線路再上新
431路公交線路開通 填補游云路、圣水路周邊研究院、產業園區出行盲區
為覆蓋游云路、圣水路公交線網盲區,方便沿線青島市資源化學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職工出行及換乘地鐵的乘車需求。10月20日上午7時20分,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嶗山巴士有限公司431路公交車從海大嶗山校區發出,線路迎來首發。這條承載著上班族期盼的新線路,不僅進一步優化了嶗山區的公交線網布局,更填補了游云路、圣水路周邊研究院、產業園區長期存在的出行盲區,成為居民通勤、換乘和日常出行的新選擇。
全程約4公里 新增3個站點
431路線自海大嶗山校區站始發,途經松嶺路、金水路、游云路、圣水路,環行返回海大嶗山校區,全程約4公里。線路共設6個站點,其中“游云路金水路”“游云路圣水路”“圣水路游云路”均為新增站點,精準覆蓋此前長期缺少公交覆蓋的片區,有效打通園區職工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徹底解決公交盲區的痛點。
線路的開通不僅讓周邊科研院所和產業園區職工無需再繞行、步行10余分鐘即可到達地鐵口,還與39路、383路、387路等多條公交線路以及地鐵藍谷快線實現高效接駁,大幅提升園區與主干線路之間的通達性。首末車時間安排在工作日早晚高峰(7:20—09:00、17:00—19:00),法定節假日及休息日停運,緊貼園區通勤規律,做到“在職工最需要的時候,公交就在身邊”。
事前開展多輪實地調研
為了更好地服務沿線職工,嶗山巴士公司在431路線路規劃前,深入溝崖片區、游云路、圣水路沿線社區、產業園區以及科研院所,開展了多輪實地調研,廣泛聽取居民和上班族的出行需求和意見建議。調研過程中,家住李家上流社區的乘客劉女士反映,自己每天上班時,往往需要在金水路松嶺路站下車,再步行10多分鐘才能到達位于產業園的公司,尤其在惡劣天氣下,這種步行路程成為了極大的困擾。類似的意見和問題并非個別,很多上班族和產業園區的職工也面臨相同的困境。針對居民和職工的出行痛點,嶗山巴士公司將這些問題作為核心出發點,力求做到“短距離、全覆蓋、快速接駁”。線路開通第一天,劉女士向嶗山巴士公司進行反饋:“今天是431路公交開通的第一天,我早上坐上了這條新線,感覺特別方便,節省了不少時間,發車很準時,站點設置也很合理,滿足了我們上班族的需求,真的很感激這條新線路的開通!”
與多條線路實現高效銜接
431路的開通不僅是對城市交通網絡的完善,也是公交集團嶗山巴士公司深入了解民生需求、服務市民出行的成果之一。通過前期細致的調研與精準的線路設計,431路成功解決了園區職工和科研人員“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并與現有的多條公交線路及地鐵藍谷快線實現高效銜接,為沿線居民和職工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出行選擇。預計該線路將有效提升800—1000名職工的出行效率,減少了他們在惡劣天氣下的步行困擾,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時段,為廣大市民提供了更為舒適的公交服務體驗。
公交集團嶗山巴士第一分公司負責人趙志生表示,將繼續加強與居民和職工的互動溝通,定期開展線路的運營評估,及時根據反饋意見調整優化。
/ 延伸 /
我市已累計開通
40條微循環公交線
近年來,青島微循環公交網絡建設持續提速,讓更優質的服務惠及更多市民。特別是我市開通的首條高峰微循環公交線路423路,以其“多圈次不回場”的靈活運營模式,無縫銜接地鐵站,獲得市民的廣泛認可。今年,青島持續復制推廣423路的成功經驗,除431路外,已先后開通425路、427路、429路、430路等多條高峰微循環線路,不斷加大企業聚集區、社區與地鐵站的銜接,讓附近上班族的通勤“最后一公里”變得輕松便捷。此次開通的431路公交線路,正是高峰微循環模式的又一次成功應用。
微循環公交作為進一步織密城市交通“毛細血管”的重要載體,用“小支線”承載起“大民生”。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計開通40條微循環公交線路,覆蓋市南、市北、李滄、嶗山、城陽等區域近75公里公交道路盲區,方便周邊近130個小區的居民出行,日均客運量近5萬人次,精準滿足了市民通勤、通學、購物、就醫等短途出行需求。其中75%的線路與地鐵實現了銜接,有力促進了公交地鐵兩網融合,推動公共交通出行向一體化發展邁進。
青島高度重視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全市公共交通“地上地下一張網”,2020年以來累計優化調整公交線路488條(次),公交運營線路總長度和線路重復系數不斷降低,公共交通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提升;中心城區公交銜接地鐵線路不斷增加,目前占比超80%,地鐵站點出入口150米范圍內公交站點設置率提升至90.7%,公共交通出行越來越便捷。
本組撰稿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滕丹寧 通訊員 劉維昕 青報全媒體/觀海新聞記者 徐美中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