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聲音可以買賣“變現”了!全球首個聲音資產交易平臺上線
一段馬頭琴演奏,一段昆曲的演繹,可以通過注冊確權,評估轉化后,成為可交易、買賣的數字文化產品。
01
全球首個聲音資產
交易平臺上線
聲音可以“買賣”,也能“變現”。最近,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的國際聲音資產交易平臺上線。
最近,全球首個聲音資產交易平臺上線。這個平臺上,馬路喧鬧、海浪鳥鳴能夠變成數字資產,千年非遺唱腔未來能在全球流轉交易。
有資產價值的資產包括:
活態類,比如人們口口相傳的所有聲音;
靜態類,比如文字、樂譜、刻在石頭上記述相關活動的圖像;還有諸如一座戲臺、一個古琴等各類聲音物象;
動態類,比如儲存各種聲音的音頻、視頻載體。
經歷確權、定價和交易,一個抽象的聲音能變成可交易的金融產品。
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高級顧問、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桑海波:如何確權?依靠知識產權、著作權和版權這些概念界定,你認為這個資產是你的,在注冊過程中,你就要對你的資產負責,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按照國際流通保護標準,如果侵權罰款1000倍。
這樣一些抽象,有的甚至是看不見、摸不到的資產,是如何定價的呢?
桑海波:評估基于第一個叫價值元點,它對人的自身進步發揮作用了。比方說文物級別(聲音資產)是哪個時代的,到底是哪年的,那個叫價值元點。另一個評估的依據就是價格原點,比方說你這個磁帶或者這本書賣了多少錢,雜志當中一共有多篇文章有多少字,國際上都有一個通識算法,還有一些顧問專家團隊人為給它評估。
目前,我國已啟動首個系統性開發聲音資產的國家級戰略項目:國家聲景港建設示范工程,落成北京魚果聲景港、陜西西安易俗社聲景港等十家示范基地,推動聲景資源在公共服務、新文旅體驗、國際傳播等領域的創新應用。
02
聲音資產和我們生活
有何關聯?
這些聲音產品和我們日常生活有關聯嗎?對于我們普通人,我們自己演奏一首樂曲,自己哼一段歌謠,就可以通過注冊、確權從而交易嗎?
目前,國際聲音資產交易平臺主要以國有聲音資產為對象,對文物級的聲音資產進行整合和盤活,國有聲音資產包括: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各個國家文化單位場館中珍藏的聲音文物,以及昆曲、秦腔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種類型資產。
明年,平臺將對企業和個人開放,企業、個人一切與聲音相關的數據資產、數字資產,將可實現注冊與交易。
桑海波:未來,一個是自己的資產可以價值化、金融化。另一個是我們自己老祖宗留下來有價值的、優秀的聲音資產,我們的國民有權利分享這些產業價值。個人創造形成一個新的聲景資產,形成一個數據,你可以在這上面注冊,你也可以去實現交易,實現你的聲音資產價值最大化。
聲音資產的交易有多重環節,首先這些聲音文化產品在平臺注冊后,專業買家會購買其版權等相關權益。而后,這些買家會利用AI大模型等,再創造出新的含聲音元素的文化產品。
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主任 塞夫:比如,基于大數據大模型的人工氧艙,我進入氧艙想睡個午覺,大模型就會根據您平時輸入的個人喜好輸出相應的聲音。通過人工智能來分析,輸出給您的聲音里面很有可能就有馬頭琴的聲音,也有可能有大自然的聲音。
03
產能巨大
文化數字化場景帶來更多可能
聲音資產其實是我國龐大文化產業中的一角,新質生產力將給我國文化產業帶來更多發展空間。目前,我國音樂資產占到全球三分之一的體量,將成為文化產業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
桑海波:僅僅是動態音樂資產,能達到文物級別的,我們國家至少有300萬億分鐘。比如說戲曲、說唱、器樂、民歌,其中有17萬億分鐘已經數字化了,可以直接上線進行流轉、交易。按國際流通、流轉的標準,按照一二三級文物,注冊費分別是每分鐘5塊錢、4塊錢、3塊錢左右。如果17萬億分鐘都上來注冊的話,光注冊資金就能實現幾十萬億人民幣產值。
據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統計,2025年2月13日,全國文化大數據全應用場景線上交易平臺交易額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截至2025年6月18日,累計總交易金額達425億元,其中2025年新增交易額為389.57億元。文化數字化正在帶來更多消費生態場景,為產業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總臺央視記者 于茜 王帥)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