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wǎng)獨家報道】
伏龍路,是青島的“五龍路”之一,青島有5條帶“龍”字的路名,它們是龍口路、龍山路、龍江路、龍華路和伏龍路。其中,龍江路建于德占時期,1922年我國收回青島后,又開辟了龍山路。伏龍路修建很晚,有資料顯示大約在20世紀(jì)30年代。
信號山和伏龍山原本是一座山
伏龍路得名于伏龍山,過去的青島,有座大石頭山,修了齊東路后,這座山就分成了信號山和伏龍山。
上世紀(jì)30年代至50年代初,環(huán)繞伏龍山的伏龍路還是很荒涼的,那時,伏龍山上的泉水順勢流下,到萊蕪一路匯聚,形成了萊蕪一路上當(dāng)時有名的“龍吟池”。只是,后來修路、建房,伏龍山被開發(fā)的同時,山上的泉源也被破壞了,“龍吟池”也漸漸消失了。
1960年,山頂建起新的觀象臺和氣象局,爾后漸漸顯出聲色。現(xiàn)在,伏龍山山腰的部分空地建起了晨練場所,保留部分綠地。但是島城地圖上已不將它標(biāo)示為綠色山岳,山頭公園也不包括它。現(xiàn)在,人們知道它,是由于氣象臺的存在。
說道伏龍路,不得不提起青島有名的的"七路口",青島歷史專家魯海介紹,“伏龍路以前只是很短的一段,起于青島有名的七路口,后來經(jīng)過不斷開山修路,才修成了今天環(huán)繞伏龍山的伏龍路。”他說的“七路口”,指的是江蘇路、齊東路、蘇州路、觀象一路、萊蕪一路、伏龍路以及龍山路七條路的交叉口。
青島著名的“七街口”
1956年,建筑學(xué)大師梁思成來青,在往返迎賓館途中,經(jīng)過伏龍山與觀象山之間的“七街口”時,十分驚嘆,急忙下車考察起來。他說:“這些道路順勢而建,非常巧妙,這么多條道路組成坡度不一的路口,交通還能保持井然有序,非常難得。”“七街口”是江蘇路從南至北拐彎后,分成兩個路口,并與萊蕪一路、伏龍路、龍山路、觀象一路、蘇州路形成的七條街道分岔處,道路錯綜復(fù)雜,坡度不一,即使這樣,還能保持寬敞視野,通透,特別像伏龍路與龍山路這樣急遽轉(zhuǎn)彎竟然也十分容易解決了“難題”,讓梁思成嘆為觀止。
伏龍路非常崎嶇
伏龍路全長809米。藏書家孟昭鴻(1883年-1947年)來青島后居于伏龍路。其堂名“靜遠(yuǎn)堂”,孟昭鴻,諸城人,伏龍山上孟宅也曾是詩人騷客雅集之處。1946年,青島成立了一家話劇團(tuán)叫“一鳴劇社”,初也在伏龍路上。
行走在伏龍路,感覺這條老街不再那么純粹,零星的舊式房屋散落于現(xiàn)代建筑中間,有些不協(xié)調(diào)。
不過伏龍路4號的老建筑,卻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房子建在山坡處,位置十分高,非常顯眼。據(jù)魯海先生介紹,這里曾是中華基督教會同道堂的禮拜堂所在地,后來被改造為民居。
花崗巖的筑基,灰色的墻面,五彩玻璃的裝飾,山墻上七瓣七芯石雕花裝飾......無不訴說著它昔日的榮光。(陳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