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1月29日訊 冬日的石老人漁港與繁忙無關,寧靜、悠閑是這里的主旋律。一條破舊的木質漁船里,六十多歲的船長李老漢躺在狹窄的小床上,一邊眺望大海,一邊愜意地聽著收音機。他相識多年的老伙計,年紀相仿的王老漢正在船中間的廚房里忙碌,中午的主菜是白菜燉肉,主食是王哥莊大饅頭。
一月底的青島突然降溫,最低溫度跌至零下3度。大風吹散了連日的霧霾,一望無際的海面讓人心里暢快。這個季節海上能收獲的海鮮種類比較單一。大頭腥,一種體格碩大但味道一般的海魚,海上收購價格兩塊七,賣給魚販子三塊,上到百姓餐桌三塊五。
李老漢和他手下的五個弟兄是一個團隊,從事著收魚的工作。那些設施先進的漁船出海打魚,捕到魚后李老漢就和自己的伙計開著船去作業海域收魚,然后運回漁港,再賣給海鮮商販。打魚、收魚不分家,李老漢這般年紀,幾乎就是青島現役最老的漁民了。他們不會電腦上網,不聊微信,電視都很少看。每天生活在船上,說著市里人聽不懂的方言。但這樣一群人還是讓你能感覺到久違的溫暖,不管你是記者、游客,還是來漁港看熱鬧、搞對象的小青年,只要你張嘴,他們都會熱情地邀請你上船玩兒。對,他們就是這么淳樸,這么熱情。
1月28號,青島是個大晴天。冬日暖陽普照大地,漁船上曬的魚干已經可以吃了。正在做飯的王老漢看見記者在岸上拍照,熱情地邀請上船坐坐。中間的船艙相對寬敞,一口大鍋格外醒目。這種直徑足有一米的鐵鍋特別好用,蒸饅頭,炒大鍋菜,尤其燉魚最鮮美。問起船員們平時吃什么,王老漢說冬天主要吃白菜,魚是早就吃夠了。白菜燉肉,熱乎乎的王哥莊大饅頭,再配上蒸魚干,這就是地道的漁家家常飯了。
聽到下面有聊天的,頂層駕駛艙的船長李老漢探出頭,沿著小梯子爬一層,這里便是漁船的核心區域。駕駛臺旁有一個小隔斷,里面是一張小床,這是船長的臥榻,代表著小船上至高無上的尊榮。李老漢特別熱情,讓記者隨便看。幾十年的老船亦如老屋般破舊,但老爺子依舊很自豪地介紹起他的設備。從衛星電話到導航儀再到雷達,如數家珍,每一樣李老漢都操控自如。他說:“別看俺這船破,但設備很先進。海上手機是沒有信號的,但這衛星電話哪里都能打,就是一分鐘一塊八有點貴。”
一旁的王老漢對此不以為然,他笑著說:“得了吧,人家現在的鐵皮船多好,又能收魚又能打魚,咱這破船去打魚還不得讓風吹散架了。”老哥倆相熟幾十年,每天都開玩笑,這樣的生活他們很快樂。
這個季節收魚船平均兩、三天出去一趟,老漁船航速只有10節,去個近點兒的地方也得十來個小時,很辛苦。大頭腥價格便宜,李老漢的船最多時能收兩、三萬斤,每斤賺3毛錢,毛利幾千元。刨去油費、工人工錢、機器磨損,利潤不高。兩位老人笑容常掛臉上,在他們看來,還有什么比平安、踏實的生活更讓人愉快的呢?
一邊是國際化大都市的極致繁華,一邊是城郊漁港一成不變的小日子。還有很多像李老漢、王老漢這樣的漁民,他們一面繼續用著那口幾十年的老鍋,一面又不得不學會使用越來越先進的設備。這就是青島老漁民的后現代生活,清苦、簡單、快樂,小年輕兒們過不來,卻還總是讓你有那么一點點小羨慕。(記者 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