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8月13日訊 近日,膠州市人民法院報送的《李某等人訴某住房服務保障中心及某房地產公司行政賠償案》入選山東法院2024年實質化解行政爭議典型案例。
2013年3月,某小區開工建設,某房地產公司在施工過程中存在違規加建行為。后該房地產公司向某住房服務保障中心提交虛假規劃審批材料,騙取了該小區商品房預售許可。2016年,李某等人陸續購買該小區房屋并辦理預售登記。后膠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認定該小區房屋系違法建筑,并予以沒收。李某等人面臨房屋無法辦理房產證、被沒收后仍需償還房貸的困境,遂以某住房服務保障中心在辦理商品房預售審批時,對該房地產公司提交的虛假規劃審批手續沒有盡到核查義務,造成重大損失為由,訴至膠州法院要求行政賠償。
膠州法院經審查認為,本案爭議由該房地產公司違規加建引發,主要過錯在該房地產公司,而該房地產公司已因未履行處罰決定被法院強制執行,不具有賠償能力,判決方式并不是最優解決方案。
膠州法院經過綜合研判,提出以下解決路徑:一是協調教育部門解決該小區業主子女入學等實際困難,同時積極推動解決該小區房屋確權頒證問題;二是主動報請膠州市委、市政府協調多部門召開四次專題調度會議,通過協調膠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依法變更行政處罰、協調規劃住建部門調整規劃許可、責令房地產開發公司補繳稅費和罰款等方式,最終為全部居民解決不動產權登記難題。隨后,提起訴訟的六起案件全部達成和解,法院裁定準予當事人撤回起訴。
該案是法院通過“穿透式審查+部門協同”實質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典型案例。針對該小區居民“錢房兩空”的現實困境,法院沒有簡單地圍繞賠償爭議進行審理裁判,而是運用穿透式思維,抓住當事人“產權登記難”的實質訴求,通過府院聯動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法院主導、部門協同”的解紛格局,實現從“就案判案”到“源頭解紛”的轉變。本案的妥善處理,在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與保障群眾合法權益之間實現平衡,彰顯了司法與行政協同發力破解群眾“急難愁盼”的制度優勢,既維護了法律的嚴肅性,又體現了司法的靈活性,是新時代行政審判服務基層治理、護航民生福祉的生動實踐,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政通人和”。(通訊員 郭倩 記者 趙彥閱)
[來源:信網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