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6月5日訊 近日,一名游客在三亞被不明生物咬傷后不幸離世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炎炎夏日,草木繁茂,各種動物尤其是蛇類活動愈發頻繁,類似的意外傷害也進入了多發季節,青島幾乎每年出現過市民游客被蛇咬傷的情況。信網(熱線0532-80889431)在采訪中獲悉,目前青島有兩家醫院都儲備抗蛇毒血清,為市民生命健康筑牢防線。
被蛇咬傷該如何自救?“救命藥”又怎么能快速找到?這份權威急救指南與“尋藥神器”請收好,關鍵時刻或能守護生命。
青島兩家醫院有抗蛇毒血清 儲備情況或與地理位置有關
信網了解到,目前青島市共有兩家擁有抗蛇毒血清的醫院,一家是青島第八人民醫院,另一家則是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西海岸院區)。之所以形成這一局面,與地理因素和長期積累密不可分。李滄區與西海岸新區周邊山脈連綿,山地、田地分布廣泛,日常在此勞作的勞務人員數量眾多,在野外作業時被毒蛇咬傷的風險較高。
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的薛主任介紹道:“目前,抗蛇毒血清一支價格在1200元左右,具體使用數量會根據患者的實際中毒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一支血清就足以應對大部分患者的癥狀。在山東,毒蛇品種多以蝮蛇為主,我們醫院目前儲備的也主要是針對蝮蛇的抗蛇毒血清。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蝮蛇的抗蛇毒血清對于其他一些毒蛇咬傷也有一定效果。即便患者是被其他種類的毒蛇咬傷,醫院也能在第一時間采取有效的治療處置措施。在等待廠家調取對應抗蛇毒血清的同時,通過注射蝮蛇的抗蛇毒血清及專業的治療手段,能夠有效延緩毒素在患者體內的蔓延,為后續的精準治療爭取寶貴時間。”
而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西海岸新區)同樣具備救治蛇咬傷患者的能力,長期備有蝮蛇的抗蛇毒血清,為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被蛇咬傷不要慌 及時處理是關鍵
據悉,每年的4-9月是蛇外出活動較多的月份。青島當地的毒蛇主要有長島蝮蛇和短尾蝮蛇,在市內的嶗山、浮山和西海岸新區的大珠山、小珠山及即墨區沿海地區的山林均可見到。
青島市衛健委表示,市民在無法判斷是否是被毒蛇咬傷的時候,早期要按照毒蛇咬傷做緊急處理。
被蛇咬傷如何急救?
脫離:脫離被蛇咬傷的環境,盡量記住蛇的外形特征,最好給蛇拍照。不要企圖去捕捉或者追打蛇,以免再次被咬。
冷靜:避免慌張激動,用力或興奮都會導致心率增加、血液循環加快。
求救: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
清洗:如果有條件,用鹽水、肥皂水或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傷口。如毒液噴入眼睛,要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
解壓:去除受傷部位的戒指、手鐲、手表或比較緊的飾物,以免傷口繼續腫脹導致無法取下,加重局部損傷。
包扎:可用繃帶或布條,自肢體遠端向近端纏繞至整個肢體,保持一定壓力,勿過緊或過松,露出手指或腳趾以觀察血液循環,或用紗布或布類折疊成5厘米×5厘米的方塊,覆蓋傷口,再以繃帶或布條適當加壓固定。
制動:避免活動。將被咬傷的肢體用木棍、木板等固定,并使受傷的部位保持相對較低的位置。可以使用門板等擔架替代物轉運傷者,盡快將其送往醫院治療。
止痛:如果有條件,可以在現場給傷者吃止痛藥。
復蘇:若傷者被毒蛇咬傷后出現惡心、嘔吐,可以將傷者置于側臥位,避免因吸入嘔吐物導致窒息;若傷者出現意識喪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在現場對傷者進行心肺復蘇。
同時,青島市衛健委表示,蛇咬傷救治要遵從“五不要”。
傷者不要奔跑,因為奔跑會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毒素的吸收。
不建議非專業人士在現場切開被咬的傷口,以免損傷血管及韌帶組織,誘發后期感染。
不要用嘴吸吮被咬的傷口,以免毒素進入吸吮者的口腔,導致吸吮者一同中毒。
不要給傷者涂抹藥液、藥膏,以免誘發感染,影響觀察傷口情況。也不要對傷口進行冷敷,以免影響周圍的血液供給而加重傷情。
傷者不要飲酒或咖啡,也不要進食任何食物。
遇毒蛇咬傷 這個小程序能查“救命藥”
被毒蛇咬傷,很多人都知道要打抗蛇毒血清,但怎樣才能迅速找到能打血清的醫院呢?據悉,目前上海賽倫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抗蛇毒血清和馬破免疫球蛋白產品的獨家生產機構。在蛇傷治療領域,該公司擁有國內蛇傷治療的唯一特效藥抗蛇毒血清系列產品,滿足了公共衛生領域的部分應急、突發臨床需求。
因為抗蛇毒血清屬于血液制品,它的生產周期長、生產成本高,保質期只有2-3年,且需要特定的冷藏條件,因此并非所有醫院都有儲備能力。
如遇蛇咬,除了直接呼叫120求救以外,市民還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賽倫100蛇傷防治”小程序。打開小程序,系統會自動定位,在首頁下方"附近醫院"一欄,按照距離遠近,就會顯示你所在位置附近的蛇傷救治醫院。
不過,上海賽倫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客服提醒,在小程序搜索就近抗蛇毒血清的醫療點后,為不延誤治療,患者可先打電話咨詢確認醫療點抗蛇毒血清的庫存,再行前往醫療點。
青島市衛健委提醒,隨著戶外活動的增多,市民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做好預防蛇咬傷的措施。一旦遭遇蛇咬傷,牢記上述急救方法,并迅速前往有抗蛇毒血清儲備的醫院,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生命安全。(記者 顧青青)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