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青島環灣路一處人行天橋,數百手機爭相捕捉天邊晚霞,三腳架在人群縫隙里寸土必爭。近日,青島海上日落晚霞頻繁刷屏,曾鮮有人關注的滄安路天橋,如今因“絕美晚霞觀景點”標簽爆火。金茂灣、云上觀海等昔日冷清地標也如法炮制,仿佛一夜之間被人群塞滿。有網友愕然:此地也能成“網紅”?
網絡標簽如同號令,讓這些地方瞬間涌入遠超承載能力的人潮,使城市空間與生活秩序陷入混亂:道路被亂停車輛堵塞,公共空間秩序混亂,寧靜社區變嘈雜市場,附近居民的生活節奏被徹底打亂。更為無奈的是,商業化氣息也往往隨之而來。這些本非景區的延伸,有時像一層揮之不去的薄霧,模糊了風景的本真面貌。
從滄安路天橋到金茂灣、云上觀海,再到早已人滿為患的小麥島、琴嶼路,這樣的場景在青島已屢見不鮮。青島多少居民日常遛彎的后花園,如今常被人戲稱“容有一億人”。這令人不禁困惑:同一片海天之間,為何萬千目光只聚焦于被流量“欽定”的幾處坐標?
究其根源,這些現象背后是同一套邏輯:流量即正義。正因如此,昨天還默默無聞的風景,一夜之間就能成為必須“朝圣”的景點?,F如今,社交媒體制造的景觀比真實更具吸引力。許多人將“發現”之權拱手讓渡于算法推送,習慣了“拿來主義”,只知被動接受信息投喂,最終逐步喪失了主動尋找美的意識。當所有目光都被導向同一處“機位”,打卡便淪為機械復制,旅行的靈魂也隨之悄然消逝。
青島的美,豈能被幾座天橋或平臺所圈定?真正的城市之美,向來如星辰般散落于尋常巷陌之間。八大關清晨薄霧繚繞的靜謐小徑,老城區光影斑駁的紅瓦屋頂,魯迅公園礁石旁無人驚擾的浪花低語,太平角沿線不經意間望見的海天相接……這些風景無需門票,也無需人潮簇擁,只待有心人放慢腳步,用心感受。未被標簽化的風景,才是城市最真實豐滿的生命肌理。青島的寶藏美景從不匱乏,匱乏的或許是人們掙脫流量引力、自主探索的那份心。
當打卡式旅行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行為,城市豐富的景觀層次便在被壓縮。社交媒體本應成為發現美的窗口,結果卻無形中設定了審美的標準模板,仿佛晚霞只有配上天橋才算完美,咖啡杯不印著“青島”便失了味道。人們過度依賴他人預設的“標準答案”,漸漸淡忘了旅行最珍貴的本質:應該是在漫步中與城市不期而遇的悸動,是憑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解讀并最終與一方水土建立獨特聯結的過程。
青島之美,深藏于那些未被喧囂驚擾的角落,等待更多人去發現、去深讀。它可能在清晨菜市的煙火氣中,在午后一條梧桐成蔭的斜坡上,甚至只是從咖啡館望出去的一個瞬間。當人們學會放慢腳步,抬起頭,讓目光從手機屏幕移向真實的街巷與天際,城市便會慷慨地敞開無數扇隱秘的窗口。
若我們依然如提線木偶般追逐熱點,青島處處美景便可能淪為千篇一律的布景板,那將是多么的可惜。發現美的能力,永遠植根于一顆不盲從、愿探尋的心。唯有掙脫標準化的流量濾鏡,我們才能重新擁抱城市永不重復的日常詩意,讓每一次注視都成為獨一無二的風景。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