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科技+文化”重塑城市夜游新體驗,打造文旅消費新場景新模式,開幕兩周20萬人次“追光而來”
藝術燈會“點亮”青島夜經濟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
眼下,青島的夏夜,一幅“山海織綺夢 千燈映星灣”的魅力圖景正鋪展開來。7月18日起,2025年“青島之夏”藝術燈會在太平山中央公園啟幕,以“科技賦能文化,光影重構自然”為理念,打造近年來中國北方夏季規模最大的藝術燈會。燈會將以近三個月的持續精彩,為市民游客帶來一場集文化、科技、互動于一體的光影盛宴。
孫女士特意從膠州趕來,幸運地成為首位入園者;耄耋之年的張先生“二刷”燈會,重溫那些深藏心底的美好回憶……青島的夏夜燈火,曾是幾代人共同的記憶符號。自1979年首次點亮,“夏夜燈會”早已超越了普通節慶活動的意義范疇,更沉淀為一種集體記憶與情感依歸。如今,這場闊別十數載的燈會再次回歸,既是對經典的深情致敬,更是對創新的勇敢探索。
藝術燈會的熱鬧,從數據中可窺見一斑:截至8月1日,短短兩周時間,燈會已吸引20萬人次“追光而來”,太平山中央公園游客量同比增長17%,接近百萬人次;位于入口及櫻花大道處的“櫻花里·光影集趣”主題開放區域游人如潮,拉動櫻花大道市集及周邊消費近千萬元;新華網、人民網等央媒密集聚焦,燈會相關話題在抖音、快手等平臺互動量超千萬人次……
如今,“哈啤酒、吃嘎啦、洗海澡、逛燈會”正成為游客來青消夏“四件套”,“看完燈會去啤酒節”也成為游客新的游玩動線。2025年“青島之夏”藝術燈會正以光影為墨,成為城市夜游的新引擎。
喚醒記憶,創新表達
當光影成為城市的敘事者,塵封的記憶如潮水般涌來。時針回撥,燈會曾是青島夏夜的“頂流”活動,與春櫻、秋菊并稱中山公園三大游園盛事。每到燈會時節,公園內張燈結彩,人們穿梭其間,將歡聲笑語填滿各個角落。然而,隨著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燈會因互動性不足、成本高昂等問題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只剩下回憶中的喧囂。
如今,燈會重啟,這不僅是一場簡單活動的回歸,更是對往昔溫情的深情回望、對城市溫度的鄭重重拾。它既需要喚醒人們對內心深處的記憶,引發情感共鳴,也需要與現代生活建立新的緊密連接,以嶄新的姿態融入城市脈搏。
“時隔多年又見燈會,那熟悉又溫暖的氛圍,分外親切。”原青島夏季燈會燈組匠人王文友曾參與過三屆老燈會的燈組制作,其參與制作的“孔雀開放”燈組獲得特等獎。“那時,我們為完成一個燈組,電器工程師、機械工程師、裁縫等十多位匠人齊心協力、分工協作。而今的燈會,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造型的設計,還是燈光的運用、各種機械動作的呈現,都讓人贊嘆。這既是對傳統燈會技藝的傳承,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大膽創新。”
本屆燈會將青島海洋文化、自貢彩燈技藝及現代光影技術深度融合,首創“晝觀林相·夜賞光影”雙模式系統,以全新面貌重現青島夏夜的浪漫與活力。“我們通過動態光影投影、呼吸式變光裝置及柔性LED交互技術等,實現光影與自然肌理的實時交互。以燈組‘海的女兒’為例,8米高的人物造型中,頭發與佩戴的珍珠采用了呼吸動態變光技術,栩栩如生,眼睛開合之間盡顯靈動。”2025年“青島之夏”藝術燈會項目運營管理人員吉野介紹。
“青島之夏”藝術燈會與“中國燈城”自貢文旅的深度攜手,既深挖了青島的山海基因與歷史文脈,又注入了自貢燈藝的精湛技法與創新表達,通過“在地文化+頂級匠藝+現代審美”的融合路徑,著力將其打造為獨具青島特質的城市IP,提升青島的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在這里,文化基因與時尚表達實現有機融合。40米長的“青島風情線”大型燈組以青島獨特的城市風貌為核心,將標志性風景建筑與海洋元素巧妙融合,以璀璨光影重塑青島的山海韻律,讓人仿佛置身于青島的美麗畫卷之中;30米巨型“嶗韻流光”燈組深入挖掘嶗山花崗巖的紋理、色彩和形態特征,將其雄偉壯觀、奇特多樣的地貌特點與現代燈光技術相融合,打造出富有層次感與視覺沖擊力的夜間奇觀。此外,12米高的機甲悟空、超30米長的巨型章魚等燈組也為游客帶來了更多震撼的視覺享受。
全齡友好,多元體驗
“燈會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不同年齡段的人們,讓每個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據燈會工作人員介紹,燈會共設置6個主題區域,包含超大燈組10組、大型燈組14組、中型燈組16組、小型燈組21組。六大主題區域各具特色,充分滿足全齡段游客的需求。
“芳蹤巡·花韻島城”主題區域以機甲悟空等熱門燈組吸引親子家庭打卡,孩子們在這里與酷炫的機甲悟空零距離互動,歡聲笑語回蕩其中;“島城帆·潮燈匯岸”主題區域則成為外地游客了解青島的“文化櫥窗”,它將前海村的歷史、棧橋的月夜、八大關的紅瓦綠樹一一呈現,勾勒出城市獨特的輪廓,讓游客們在欣賞燈光的同時,深入了解青島的歷史文化;“詩韻間·瓊樓玉闕”主題區域以青島的詩詞文脈為紐帶,訴說著青島的歲月底蘊,成為老年人懷舊抒情的理想場所……
本屆燈會超越傳統的靜態觀賞模式,通過豐富的參與性活動讓游客成為場景的主角。國際動漫巡游、古風漢服體驗、AR尋寶、燈謎擂臺等活動,滿足了游客對互動娛樂的需求。“百姓大舞臺”和“百姓T臺秀場”則為市民提供了展示才藝的平臺,增強了市民的參與度與歸屬感。這些設計讓燈會從“看熱鬧”升級為“玩進去”,進一步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感與滿意度。
此外,燈會通過免票與低票價政策覆蓋兒童、學生、軍人、長者等群體,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性。50個“公園+美食文創”市集攤位不僅聚合了本土風物,也為小微商戶提供了創收機會。這種“輕度假、微幸福”的定位,讓燈會成為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廳,彰顯了青島以文化惠民推動社會和諧的治理理念。
近日,“點亮青島之夏·點靚百姓夢想——誠邀您做點燈人”活動的啟動,更是將全民參與的氛圍推向了高潮。市民可撥打點燈熱線82888000或將自己的點燈心愿發送至郵箱qdzb2013@126.com,在“海的女兒”燈組下告白、為家人慶生、展示才藝,甚至向城市獻上玫瑰與歌聲。
讓每一位游客都能成為燈會的主角。全齡友好的設計不僅擴大了燈會的受眾覆蓋面,更成為連接不同代際、不同背景人群的情感樞紐,為城市公共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流量變現,激活經濟
近年來,各地燈會上出現了許多自帶故事的“明星燈組”,如濟南“夏雨荷”、云南“阿詩瑪”、四川“青城雙姝”等,它們成為地域文化特色展示的生動“櫥窗”,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
讓“文旅流量”變“經濟增量”,這屆燈會的意義不止于一場文化活動,更是以光影為擎,驅動夜經濟躍升、繁榮市場、提升城市活力的有益實踐。
從直接經濟效益來看,燈會通過門票銷售、特色市集、主題文創等項目直接拉動多元消費;從輻射效應來看,活動將全面激活周邊商圈、景點、酒店、餐飲、交通等關聯產業,提升周邊夜間消費場景的活躍度,盤活夜間商業氛圍,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的全鏈條消費拉動。
“作為我市夏季整體節慶布局的重要一環,燈會銜接青島國際啤酒節的狂歡氛圍,并延伸至中秋節、國慶節的假日經濟,共同構建‘青島之夏’旅游IP矩陣。”青島市園林和林業局副局長殷保家介紹,這種聯動效應能延長游客在青停留時間,吸引更廣泛客源,產生“1+1>2”的消費疊加效應,實現客流共享、效益倍增,繁榮消費市場。
同時,為豐富游客游玩體驗,主辦方還將和更多景區景點聯合策劃“燈會+”游玩產品,比如“燈會+”周邊游、生態休閑游、科技工業游等多種游玩組合,在璀璨燈火中體驗青島魅力的同時,更通過深度游玩見證這座海濱城市的獨特風采,推動“流量”向“留量”轉化。
情感消費、體驗經濟與節慶聯動的多重路徑,正為青島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央媒聚焦與社交平臺的億級流量,正重塑著青島“文化浪漫”的城市形象,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軟基建”支撐。
光影流韻,既是對過往的深情回望,也是對未來的熾熱奔赴。當千盞明燈照亮太平山時,青島正以璀璨燈火作答時代命題——如何讓老城煥新、讓夜色生輝、讓流量扎根。這場光影盛宴的啟示或許在于:一座城市的浪漫,終需根植于文化的厚度,綻放于創新的銳度,并最終轉化為惠民的溫度。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