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北爭鮮,梭子蟹價格“溫差”何來
近期,隨著東海、黃海、渤海部分海域陸續開漁,梭子蟹大量上市,價格較上月和去年中秋節前明顯回落,“百元三斤”的親民價使其在海鮮市場上備受青睞。記者走訪省內多家海鮮市場和商超發現,不同大小、產地的梭子蟹價格差異較大,消費者反饋的購入價格從每斤十幾元到八九十元不等,市場行情呈現較大差異。
今年梭子蟹價格為何便宜?各地消費者所感受到的價格“溫差”又從何而來?
節日疊加產季 海鮮“頂流”供銷兩旺
“梭子蟹現在可實惠了,肉很肥,你捏捏這后腿,多緊實!”9月18日凌晨,濟南海鮮大市場里,不少攤位都把青殼白肚的梭子蟹擺在了最顯眼的位置,前來詢價購買的顧客絡繹不絕。
“上個月還要100塊錢2斤,現在這個價能買3斤了。”顧客盧女士一邊挑蟹一邊說。
記者在濟南海鮮市場及附近商超了解到,目前濟南市場上的梭子蟹主要分為兩類:一類來自南方,產地以江蘇連云港為主;另一類產自省內日照、煙臺、威海等地。盧女士所購買的連云港梭子蟹,目前市場價為每斤20—30元,比一個月前便宜了約20元。
與往年節前價格普遍走高不同,今年梭子蟹的價格卻出現明顯“跳水”,這主要得益于市場供應的充足。
“去年中秋是9月初,今年比往年晚了一個月,給北方梭子蟹上市留出了時間。”市場商戶告訴記者,每年休漁期結束后,梭子蟹都是市場的“頂流”。8月南方部分海域率先開海后,曾因“嘗鮮”需求推高第一波價格;9月1日山東海域開海,南北蟹源同時充足上市,市場供應量大幅增加,價格隨之回落。
供應充沛也帶動了海鮮消費整體升溫。在日照市嵐山區汾水農貿市場,不少餐飲經營者和外地游客早早來到市場采購。該市場副經理楊石永介紹,鮮活梭子蟹、皮皮蝦及本地刀魚價格較去年有所下降,銷量增長明顯,目前市場日銷量在10萬斤左右。
此外,物流和電商的快速發展也使價格更加透明,進一步平衡了線下市場。
在抖音等平臺,來自寧波舟山、大連東港的梭子蟹銷量領先,單款商品鏈接銷量高達3萬至5萬單,價格普遍在百元三斤左右。不少市場商戶表示,這種“源頭直采、送貨到家”的模式吸引了許多家庭消費者,也對傳統線下市場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不過,對海鮮品質有更高要求的顧客仍傾向于線下購買。“梭子蟹離開海水環境后存活時間短,線下能直觀判斷鮮活度、挑選運輸方式,這是線上難以替代的優勢。”一位市場商戶說。
記者也注意到,不少梭子蟹電商商家都標注了“保鮮不包活”,消費者評價中普遍反映收到的是冰鮮蟹而非活蟹,因此在線上選購時需仔細甄別。
南北“爭鮮”,何以制勝
今年梭子蟹市場價格整體低于去年,但呈現出明顯的南北產地價差。在濟南海鮮市場,同樣4兩大小的梭子蟹,山東本地蟹每斤單價普遍比南方蟹高出20元左右。
青島市市北區南山商會會長王彥酈告訴記者,今年南方梭子蟹豐產,來貨量遠超往年,批發價從往年小開漁時的50—60元/斤直降50%,拉低了整體行情。而山東梭子蟹以天然野捕為主,休漁期間沒有組織撒苗增產,產量低于南方,因此價格更為堅挺。
除了產量不同,口感也是造成南北梭子蟹價格差異的關鍵因素。
由于黃海、渤海休漁期較東海長約一個月,北方梭子蟹生長周期更長、肥美度更高。加之山東本地蟹從出水到上市運輸時間更短,“餓瘦”損耗小,新鮮度更高。
目前,山東沿海所產梭子蟹主要在本地市場進行銷售,外地市場主要以南方蟹為主。
“如果不看產地,消費者可能發現,北京賣的梭子蟹比青島還便宜。但從口感上說,各地吃本地剛上岸的蟹,新鮮肥美程度才最有保障。”王彥酈說。
在凌晨兩點的濟南海鮮大市場門口,一隊海鮮運輸車剛在這里完成卸箱,這些運輸車以濟南本地車牌居多。市場商戶告訴記者,濟南市場需求量有限,海鮮批發商很少直接配貨,多數商戶選擇主動赴產地采購,以控制貨源與成本。
“南方蟹捆箱價在30元/斤左右,本地蟹要高出十幾二十元,貴出一半以上。”有市場商戶說,盡管產地不是商家選擇貨源的唯一標準,但在進貨時依舊會嚴格區分,否則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江湖”也有可能看走眼。
目前,山東本地梭子蟹以近海捕撈為主,池塘養殖的梭子蟹因秋季價格不占優,多集中于冬季上市,主要養殖區涵蓋威海、青島、日照、煙臺、濰坊、東營等地。2024年,山東三疣梭子蟹養殖產量達20817噸,占全國養殖產量的21.3%,在優質蛋白供給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山東梭子蟹養殖多采用與對蝦、海參、蛤仔等池塘混養的方式,主要投喂低值貝類如藍蛤和冰鮮魚蝦,配合飼料使用較少。疊加微生物制劑調水,一般病害可控。”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養殖系教授王芳表示,因梭子蟹攻擊性強,池塘養殖成活率偏低,制約了養殖產量的提升。未來需圍繞基于攻擊性狀的新品種選育、防殘設施研發、養殖模式優化等方面開展深入系統研究,以推動我省梭子蟹養殖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關于后續價格走勢,從業者普遍認為,受市場供需和天氣變化雙重影響,目前“還沒到最貴的時候”。隨著國慶、中秋雙節臨近,家庭節慶采購需求升溫,預計市場仍將保持旺盛態勢。
本報記者 劉童
(記者 廖寧 見習記者 趙浩然 參與采寫)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