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賣三國殺”席卷市場 誰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記者 郭冀川 韓 昱
9月24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市場監管總局”)起草的《外賣平臺服務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基本要求》),正式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一舉措的出臺,恰與此前外賣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形成鮮明呼應。
今年盛夏,電商頭部企業掀起的“外賣三國殺”席卷市場,各類補貼活動層出不窮,從大額滿減到低價秒殺,消費者一度沉浸在“幾塊錢吃一頓飯”的消費狂歡中。這場硝煙彌漫的商業大戰,不僅是互聯網行業流量見頂后,巨頭們在存量市場展開的激烈廝殺,更標志著發展多年的外賣賽道,正迎來一場關乎商業模式與行業生態的深刻“翻新”。
然而,隨著競爭的持續升溫,激烈的商業鏖戰也讓行業逐漸清醒,過度內卷毫無價值,無序的低價競爭最終只會導致企業利潤承壓、服務質量下滑的局面。如今,這一共識正在行業內逐步形成。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外賣行業,單一的低價競爭已經進入死胡同。
外賣大戰:誰真正受益
這場持續數月的外賣大戰,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受益者,連鎖品牌、平臺、消費者還是騎手?
《證券日報》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從終端商家的角度來看,中小商家并非這場外賣大戰的核心參與者。
“我們只做一家外賣平臺的生意,畢竟高峰期線下的單子都忙不過來。”一位經營麻辣粉的夫妻店老板在記者提及外賣大戰時表示,另一邊的奶茶店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這位老板所指的是隔了幾個門臉的一家連鎖奶茶店。記者上前交談后得知,這家奶茶店在高峰期確實“爆單”了一陣子,但也僅僅是在平臺大額補貼的那一段時間內。隨著補貼逐漸趨于常態化,爆發的外賣單量也回歸到了正常水平。
究其原因,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付一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電商平臺為搶占市場份額,會將資源和補貼向大型連鎖品牌傾斜,因其規模優勢能承受“薄利多銷”的市場策略。而中小商家規模小、資金少,不易獲得平臺曝光。
可以說,上半年是外賣大戰競爭最為激烈的時刻,從企業營收情況來看,以新茶飲集團為代表的頭部陣營企業業績提升十分明顯。多家新茶飲上市公司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業績情況顯示,大多數公司報告期內實現業績正增長,有的甚至實現了利潤翻倍。
從消費者角度看,“羊毛”雖好,但套路不少。價格戰給消費者帶來了實惠,但這些福利是否真等于實惠?
“我看到某平臺上一家米粉店有‘滿34減14’的誘人優惠,感覺特別劃算。但有次真去店里消費,才發現米粉本身只要15元。”一位消費者向記者說道。
同時,有外賣小哥也向記者坦言,5月份、6月份外賣大戰激烈,每天單子多到跑不過來,雖說累但掙得多?,F在平臺補貼力度減少,訂單量也隨之一落千丈,算下來一天的收入大概減了三分之一。
在付一夫看來,補貼策略易使消費者形成追求低價的慣性思維。而在補貼減少后,消費者可能因價格上漲選擇降低消費頻次,轉投其他低價平臺,不利于平臺用戶忠誠度和訂單量的穩定。
總體來看,對于消費者而言,雖然短期內享受了低價的優惠,但從長期來看,仍需要為外賣的便利和品質付出合理溢價。對于商家和騎手而言,也需要在新的行業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機會。
平臺角力:誰是贏家
在外賣大戰過程中,“營收上揚但利潤下滑”已成為頭部電商平臺的普遍困境。
從2025年第二季度各平臺發布的業績報告可見,盡管外賣業務營業收入均實現增長,但大規模補貼的持續投入,直接導致公司經營利潤或凈利潤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在這場搶占市場的大戰中,并未出現真正的贏家。
補貼作為平臺競爭的核心手段,短期成效確實顯著。一方面,“滿減優惠”“新人免單”等活動精準擊中消費需求,不僅快速激活市場活力,更推動了用戶活躍度與消費頻次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補貼帶來的“低價效應”還產生了跨場景外溢價值,優惠券不僅增強了用戶在平臺內的消費黏性,更帶動了零售、娛樂等關聯業務的增長,為整體消費市場注入動力。
然而,過度依賴補貼的競爭模式,正將外賣行業推向不可持續的深淵。市場普遍認為,從成本端看,持續補貼導致平臺營銷費用占比急劇飆升,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盈利空間被不斷壓縮;從用戶端看,補貼逐漸扭曲用戶選擇邏輯,越來越多用戶將優惠力度作為選擇平臺的首要標準,使得用戶忠誠度與補貼強度深度綁定,一旦補貼力度減弱,用戶流失率便會驟升,平臺也將陷入“補貼依賴”的惡性循環。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賣大戰的核心是爭奪流量,但往往忽視服務差異化與技術創新,長此以往可能導致行業創新動力不足,陷入“低水平內卷”。頭部平臺雖占據主導,但需承擔更高的獲客與留存成本,最終可能通過提高商家傭金或降低服務質量轉嫁壓力,影響行業生態健康。
在袁帥看來,激進營銷雖在短期內重塑了市場格局,但從長期來看,仍需要平衡“規模擴張”與“可持續發展”,避免因過度競爭損害行業整體價值。
行業變局:轉型難在哪
隨著監管政策的持續收緊與行業補貼熱潮的逐漸退去,外賣行業的競爭格局正發生深刻轉變,競爭焦點已從過去單純的價格比拼,逐步轉向對服務質量的提升與運營效率的優化。
這一轉變的背后,是監管層面的密集動作。5月13日,市場監管總局率先聯合五部門對外賣平臺企業開展約談,釋放出規范行業競爭的明確信號;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再次針對三家頭部平臺企業進行約談,核心要求聚焦于“理性競爭”。
值得關注的是,相關監管規范還在不斷細化。在此次出臺的《基本要求》中,重點規范了平臺和商戶的價格促銷行為,以遏制過度“價格戰”等亂象。例如,其中明確,平臺上開展的價格促銷活動,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避免出現低價誘騙高價結算、先提價后打折、虛假折價、虛假標價、不履行價格承諾等價格欺詐行為;平臺開展價格促銷活動,相應成本應由平臺自身承擔,不應要求商戶或配送員進行分攤,或通過推廣工具捆綁、臨時上調服務收費等方式,將促銷活動成本變相轉嫁給商戶或配送員。
對于上述轉變,業內人士也形成了普遍共識:依賴補貼的外賣大戰難以長期維系。在過去的補貼模式下,用戶黏性高度依賴優惠力度,一旦補貼力度減弱,部分用戶很可能迅速更換至其他仍有補貼的平臺,甚至回歸線下消費。因此,在政策監管趨嚴與補貼熱潮退去的雙重背景下,外賣行業從價格比拼轉向價值層面競爭,已成為必然趨勢。
面對這一趨勢,各大外賣平臺也開始主動調整策略,探索價值競爭的新路徑。在社會責任層面,部分平臺已率先行動: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為兼職騎手提供意外險和健康醫療險,通過保障騎手權益展現出積極的社會擔當;投入專項扶持資金,助力外賣專營商戶的成長,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
在服務優化層面,平臺則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個性化服務的打造上,以提升用戶黏性與競爭力。
對此,袁帥表示,當前外賣平臺雖已推出定制化菜單、特殊配送要求等個性化服務,但仍存在明顯的改進空間。未來平臺仍需要通過AI技術進一步深化用戶畫像精準度、優化配送網絡覆蓋的廣度與效率、建立完善的商家賦能體系,同時強化用戶數據安全防護,真正實現個性化服務從“簡單功能疊加”到“全方位體驗升級”的跨越。
歸根結底,外賣行業的激烈角逐早已擺脫了“拼配送速度、打價格戰”的單一模式。對于外賣平臺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唯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聚焦產品與服務的質量,通過多元化供給,滿足用戶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才能在新的競爭格局中站穩腳跟,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