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硬科技激活種業“芯”動能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你看這株黃瓜藤,正常情況下在其生長周期內只能結大約15根黃瓜;用上我們研發的新型砧木,嫁接后每一株可多產3根黃瓜,相當于增產20%。這樣算下來,每一畝地都可以讓農民多賺5000元。”在位于萊西市的青島金媽媽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經理劉培培說起團隊的研發成果,頗為自豪。
劉培培口中讓黃瓜增產、農民增收的砧木良種,是其承擔的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農業良種工程種業企業創新能力提升項目(簡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的成果之一。
優質種質資源是農業發展的“芯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市科技局農業與社會發展科技處副處長饒凌超介紹,近年來,青島高度重視良種創新,通過積極開展項目支持等多種方式,以科技創新全力推動種質培育實現新突破,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近日,來自山東省科技廳的消息顯示,在2025年度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立項名單中,青島7家企業、3家科研院校共11個科技項目獲批立項,立項總金額高達6472萬元,立項總數和金額均位居全省第一。“與去年同期相比,獲批項目數量和金額都近乎翻番。”饒凌超說,“亮眼的數據充分體現了青島在農業良種領域的科技創新引領力,是青島依靠科技創新推動良種培育取得系列突破的生動寫照。”
科創“活水”澆灌傳統農業
當科技創新的“活水”澆灌到傳統農業中,一場產業升級的變革正在發生。
肉兔養殖是農民增收的優良選擇之一,但長久以來,我國的肉兔良種依賴進口,成本高、受制于人。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在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的支持下,青島康大兔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山東農業大學等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突破肉兔育種關鍵技術,徹底改變了國產肉兔“無良種”的局面。
“依托項目,我們創建了基于低深度測序的基因組選擇技術,還研發出了‘兔芯一號’‘中兔一號’和‘玉兔一號’等育種‘芯片’。這些全球首創的‘芯片’,能讓我們更精準地給兔子做‘基因體檢’,大大提高了育種的效率和準確性。”康大控股集團項目開發部總經理劉永需說。
例如,全球首個麻色肉兔配套系良種就誕生于此。該良種繁殖力強、飼料轉化率高、抗逆性強,特別適合在國內養殖,而且其兔皮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附加值比普通兔皮高不少。據統計,在執行期間,項目通過培育良種、推廣示范等方式,累計創造經濟效益8600多萬元。
在傳統農業領域,作為嫁接底座的砧木就像作物生長的“地基”,深刻影響著作物的質量和產量。在該領域,金媽媽種業同樣借助科技創新實現了大跨越。在此前獲批的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金媽媽種業累計創制出蔬菜砧木種質資源500多份,還選育出10個抗病、優質、高產的蔬菜砧木品種,并進行示范推廣——讓黃瓜增產20%的砧木品種“施萊登”就出自這里。還有名為“偉可安”的茄子砧木,是國內首個遠緣雜交茄子砧木,解決了野生茄子砧木苗期費時費工、田間容易出現生理性黃化等問題,讓茄苗抗病能力強、精品果率高,每畝地能增收4000元。
在剛剛公布的這一批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中,金媽媽種業又成功立項。這次,項目聚焦甜糯同粒鮮食玉米新品種選育及示范應用——讓一粒玉米兼具口味甜、口感糯的品質,這在國內尚無成熟研究,更沒有實現規模化應用。“通過開展種質資源搜集、關鍵基因挖掘等工作,我們計劃在三年內選育出3到5個甜糯同粒鮮食玉米新品種并進行示范推廣。”對此,劉培培信心十足。
這些成果的取得,不僅讓企業自身更具競爭力,也為青島的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讓傳統農業在科技創新的助力下煥發新的生機。
補齊良種創新生態鏈
在西海岸新區,成立僅十余年的青島清原集團,年研發投入已經超過20億元,正持續研發以基因編輯底層核心技術等為代表的系列生物育種工具。
青島清原集團科技事務負責人武傳波介紹,清原集團建成了國內規模最大的作物遺傳轉化平臺,可實現大豆、玉米等30種主要作物的轉化。在核心育種工具方面持續突破,被譽為“我國基因編輯的兩把剪刀之一”的“Kingcas12基因剪刀”,就是清原集團的重要成果之一?,F在,這些技術已經在多種農作物以及三文魚、豬、牛等動物育種中取得顯著成效。
在此次獲批的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中,青島清原種子科學有限公司牽頭的項目“瞄準”了玉米新種的創制:要通過構建高效精準的轉基因玉米育種技術體系,三年內育成5個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耐除草劑玉米新品種,在全省示范推廣超20萬畝。
當我們將視線擴展到良種培育的生態鏈中,會發現,科技創新不僅推動了傳統產業升級,還通過新技術、新平臺等方式,為青島良種的突破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
山東極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智能設計育種技術領域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公司創始人焦成智介紹,企業搭建了一套覆蓋種質資源鑒定、品種基因型“體檢”、最優親本組配、快速純合、基因組早期選擇、品種真實性鑒定等育種全流程的CRO(合同委托研發)服務體系,可實現高效、精準的智能設計育種。
“就拿小麥育種來說,我們依托該體系自主研發的小麥iWheat智能設計育種平臺,整合了5000多份小麥種質資源的基因型,34萬條涵蓋產量、品質、抗性等15類性狀的表型數據,還有6000多個功能基因位點和15項AI育種算法。”焦成智說,“有了這個平臺,小麥育種周期從原來的8到10年縮短到了2到3年,育種成本降低了80%。”借助該平臺,在青島市科技惠民項目的支持下,極智生物與青島市農科院合作選育出了兩個耐鹽堿彩麥品種,其中藍麥1號是彩色小麥品種里唯一的強筋優質麥。現在,企業正和白櫻花面粉廠合作開發消費產品。
從傳統產業的升級到新興技術的探索,青島在科技創新的持續推動下,加速解決良種關鍵問題,每一步都走得扎實有力。為給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給農業現代化貢獻更多力量,青島正通過播撒“希望的良種”,收獲產業“豐碩的未來”。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