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海洋高端裝備打造“超級大腦”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衣濤
9月24日下午,山東黃海海域上空,一道銀龍般的火箭尾跡劃破天際,勾勒出優美弧線——由煙臺海陽東方航天港總裝出廠的捷龍三號遙八運載火箭,搭乘“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成功將12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航天發射對環境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相較于陸地發射,海上發射更面臨著一個棘手問題:如何在動態海況中保持平臺穩定?
在波濤起伏的開放海域,受到風、浪、流等多重因素影響的“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何以一次性精準完成多星入軌任務?這背后,一家總部位于嶗山區的企業發揮著關鍵作用——青島博瑞斯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青島博瑞斯”)。
定位精度小于10厘米
在現代化海上作業中,高精度定位是安全與效率的關鍵保障。這里所提到的“定位”,不僅指衛星導航,更是指在海面動態環境下,使發射船能夠抵抗水流、風浪等干擾,將自身位置高精度、高穩定地保持在設定坐標上的一種動態控制能力。憑借這一能力,即便是體型龐大、重數千噸的船舶,也能在復雜海況下“穩如磐石”,如同被牢牢“釘”在海面上。
“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便具備這一能力。通過青島博瑞斯研發推出的動力定位系統,該發射船可以在海面上實現厘米級高精度定位。
“我們的動力定位系統集成多種外置傳感器。比如,GPS可以測量船舶的位置信息,羅經可以測量船舶的艏向信息,運動參考單元可以測量船舶的縱橫搖,風速風向儀則可以測量船舶受到的風力等。”青島博瑞斯CEO李婷告訴記者,該系統可以實時感知船舶所受外力,并驅動推進器作出響應,從而將船體精準維持在目標位置。“目前,我們系統的定位精度已達10厘米以內,響應時間僅為20毫秒。這意味著,一旦船只受到風浪等外力干擾,系統可在極短時間內檢測出偏移,并迅速調整推進器輸出,確保船舶位置的實時精準保持。”李婷介紹。
讓“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在變幻莫測的大海上“穩如磐石”,只是青島博瑞斯在船舶綜控、船舶信息化、海洋高端裝備領域展現技術實力的一個縮影。這家成立于2016年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注于船舶自動化、航行控制系統及船岸一體化信息平臺的研發、制造、服務,其研究成果已參與配套多個重點項目,包括全球首艘自主航行集裝箱船“智飛”號、國內首艘海上衛星發射船“東方航天港”、國內首艘商業火箭回收船“星際歸航”號等。
今年3月,青島博瑞斯在嶗山區建設的現代化船舶動力定位系統生產、裝配基地正式啟用,填補了省內海洋高端裝備領域船舶動力定位系統的空白。“嶗山基地年產能預計將不低于25船套,產值可達8000萬元,可大幅提升海工船舶作業的可靠性、安全性、效率等。”李婷以“智飛”號舉例,這艘集裝箱船通過搭載公司基于船岸協同的船舶智能航行與控制系統,不僅可以實現人工駕駛、遠程遙控駕駛和無人自主航行等多種駕駛模式的切換和監督,還具備了航行環境智能感知認知、航線自主規劃、智能避碰等先進功能。“我們所研發的系統,相當于為海洋高端裝備裝上了‘超級大腦’。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科考船、風電安裝鋪纜船、起重船、風電運維船等多類船舶,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李婷說。
加快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青島博瑞斯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正得益于其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
依托青島扎實的海洋科研底蘊與完善的產業鏈配套,青島博瑞斯構建起從技術研發、智能制造到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完整閉環體系。目前,已與青島市尤其是嶗山區多家高校院所及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共同推進核心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助力青島海洋裝備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邁進。
比如,與中國海洋大學合作,打造海上智能高穩定性火箭及無人機回收平臺。該平臺突破傳統海上回收平臺穩定性不足的痛點,可以在四級海況下快速穩定作業,定位精度≤0.5米、響應延遲≤50毫秒,并且實現火箭與無人機兼容回收,可大幅降低商業發射成本,催生衛星互聯網等新業態,牽引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產業鏈升級。
“這個項目創新性融入了深遠海動力定位和波浪補償功能,可實現火箭與無人機在復雜海況下的高精度、高穩定性回收。”李婷介紹,在日前舉辦的2025新域新質創新大賽中,“海上智能高穩定性火箭及無人機回收平臺”項目從全國770余家參賽單位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決賽,展現出青島博瑞斯在海洋自動化與航空航天交叉領域的創新實力。
又如,與青島國實科技集團圍繞海洋裝備智能化升級、國產化技術攻關等領域達成多項合作共識,探索“裝備制造+智能控制”的產業協同新模式。未來,雙方將聚焦海洋裝備智能迭代、大數據應用、科研聯合攻關3個方向,通過整合青島博瑞斯的自動化技術優勢與國實科技的裝備制造經驗,聯合開發新一代智能海洋工程裝備,并搭建海洋裝備智能運維平臺。同時,雙方還將在國產化PCB模塊與火箭回收項目相關技術上開展聯合研發,推動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
面向未來,該公司將聚焦技術創新、產業協同與市場拓展三大維度,構建更加立體且具有前瞻性的戰略布局。
“我們將持續深耕智能航行系統與船岸一體化信息平臺的研發,推動海洋裝備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夯實技術根基。同時,依托嶗山基地,攜手產業鏈伙伴共建開放協同的技術生態,提升整體競爭力。在此基礎上,聚焦國內外重大海洋工程需求,著力推動高端海洋裝備在深遠海開發、海上新能源等關鍵領域的規模化應用,持續拓展發展新空間。”李婷說。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