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早防早治 ,9月一起“守護認知”!青島市疾控中心提醒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我國老年期癡呆患者數量持續增長,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嚴峻挑戰,老年期癡呆(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類型)的防控已成為關乎人民健康的重大社會問題。每年9月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月,9月21日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2025年宣傳主題是:早防早治,守護認知。21日,市疾控中心發布提醒,警惕阿爾茨海默病的10個早期跡象。
“老年人若出現以下任意一個跡象,家人應當及時陪同到醫院的老年病科、神經內科、精神科、記憶門診等就診。”市疾控中心專家田詩雨介紹,首先是近事記憶力顯著減退,對剛剛發生的事很容易忘記,難以學習和記住新信息。
其次是執行熟悉任務時出現困難,例如司機經常開錯路線、銀行職員反復數錯鈔票、廚師忘記如何烹飪拿手菜品等。
第三是語言表達障礙,常出現用詞困難、表達不準確,甚至用描述替代具體詞匯,比如將“筆”說成“用來寫字的東西”。
四是時間與空間定向力下降,患者容易在熟悉的地方迷路,搞不清具體的年月日、季節或時間,甚至對自家周圍環境感到陌生。
五是判斷力下降,表現為反復購買不需要的物品、輕易借錢給陌生人,或在日常生活中判斷失誤,如過馬路困難、無法根據天氣變化調整衣著。
六是邏輯思維能力減退,與人溝通時難以跟上對話思路,出現交流障礙。
七是常錯放物品,且無法通過邏輯推理找回。患者常將物品放在不恰當的地方,如把手機放進冰箱、水果放進衣柜、襪子放在餐桌上,事后完全回憶不起放置位置。
八是情緒和行為發生改變,可出現情緒不穩、喜怒無常,或出現無明顯原因的沮喪、焦慮、恐懼、急躁和易激惹等表現。
九是理解視覺與空間信息存在困難,例如在閱讀、判斷距離、辨別顏色或對比度時出現問題,甚至影響駕駛,如無法準確識別交通信號燈。
十是從工作或社會活動中退縮,放棄原有的興趣愛好,無法完成曾經擅長的任務,常常長時間發呆、昏昏欲睡、在電視機前呆坐好幾個小時。
發現這些跡象應該如何確診呢?市疾控中心專家林永峰介紹,AD8量表發揮了大作用。所謂AD8量表是一個極其簡短的早期篩查問卷,雖只有8個問題,卻能發揮巨大作用。它主要通過詢問知情者(如老年人自己或者家屬)來評估老人近幾年在記憶、判斷力等功能上的變化,整個過程僅需2到3分鐘。
其評分非常簡單,回答“是”計1分,“否”計0分,若總分≥2分,則提示可能存在認知障礙,需進一步進行專業評估。正因為其簡便易行的特性,AD8的作用尤為突出,它不僅便于專業醫護人員在基層社區和養老機構中進行大面積快速篩查,高效篩出高風險人群,筑起“早發現”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極大地方便了家屬或老人進行自查自評,有助于提升疾病防范意識,主動尋求專業幫助。
AD8檢出問題怎么辦?林永峰介紹,當AD8篩查提示異常后,下一步就需要借助更專業的評估工具進行精準評估,其中MMSE量表(簡易智力狀態篩查量表)是目前臨床上最經典、最常用的認知功能篩查量表。該量表包含30個問題,由工作人員對受訪者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篩查,對老年人的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計算力、回憶能力及語言能力等認知域做全面且量化的評估。其評分總分30分,并根據受教育程度采用不同臨界值:文盲≤17分、小學程度≤20分、初中及以上程度≤24分,如評分低于相應臨界值則提示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若MMSE評估結果異常,表明認知功能可能已明顯受損,必須盡快前往醫院神經內科、老年醫學科或記憶門診接受全面臨床診斷。醫生通常會結合MMSE結果、血液學檢查及腦部MRI或CT等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判斷,最終明確診斷。
根據國家衛健委老齡司的倡議,對阿爾茲海默病的“早防早治”的核心信息,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是關鍵,培養運動習慣和興趣愛好,健康飲食,戒煙限酒,多學習,多用腦,多參加社交活動,保持樂觀的心態,避免與社會隔離。
老年人還應積極降低患病風險,中年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卒中、抑郁癥、聽力損失、有癡呆癥家族史者,更應當控制體重,矯正聽力,保持健康血壓、膽固醇和血糖水平。
老人和家屬應知曉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跡象,老年人若出現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跡象,家人應當及時陪同到綜合醫院的老年病科、神經內科、精神/心理科、記憶門診或精神衛生??漆t院就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認知功能,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照護人員負擔。此外,患者還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開展感官刺激、身體和智能鍛煉、音樂療法、環境療法等非藥物治療。
家人也應掌握溝通技巧、照護技能以及不良情緒的調適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協助而不包辦,有助于維持患者現有功能,與此同時,應當為患者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佩戴防走失設備,預防傷害,防止走失。
維護患者的尊嚴與基本權利也很重要。家人要注重情感支持,不傷其自尊心,溝通時態度和藹,不輕易否定其要求。尊重患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給予患者自主自由。
患者的照護人員身心壓力大,社會要向照護人員提供專業照護培訓和支持服務,維護照護人員身心健康,同時,加強社會宣傳,減少對患者的歧視,關愛患者及其家庭,建設友好的社會環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相關閱讀:
關注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警惕記憶被“偷走” 市精神衛生中心專家這樣說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1日訊 張阿姨今年剛退休,卻發現母親最近常常忘事:爐子上燒著水轉身就忘記,去超市買東西算不清賬,有時甚至叫不出外孫的名字……然而,很多人仍認為“老糊涂”是自然衰老的必然現象,錯過了早期干預的最佳時機。“研究表明,采用公共衛生預防策略,可以使未來10年的癡呆患病率下降30%,或讓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延遲5年到10年。”近日,市精神衛生中心專家如是說。
專家介紹,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通常分為3個階段:早期(輕度),最明顯的表現是“近事遺忘”——比如剛放下的鑰匙轉眼就找不到,剛說過的話很快忘記,但對幾十年前的往事仍記得清晰,此時患者仍能獨立生活;中期(中度),記憶障礙進一步惡化,不僅記不住近期事,連熟悉的人也可能認錯,此時患者的認知能力明顯下降,無法完成簡單的日常任務,情緒波動變大;晚期(重度),患者大腦功能嚴重衰退,患者無法說話、走路,甚至不能自主進食、排便,完全依賴他人照護。
哪些人容易“中招”?專家強調,年齡是最主要的風險因素,65歲后發病率每5年翻倍,8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超過30%。遺傳因素也不可忽視,若直系親屬患病,自身風險會增加2到3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患者,以及有腦卒中病史的人,因血管長期受損,大腦供血供氧不足,神經細胞易受損。長期獨自居住、缺乏社交,或有吸煙、酗酒、熬夜習慣,以及飲食油膩、不愛運動的人,患病風險也會顯著升高。
阿爾茨海默病雖然無法徹底治愈,但大量研究證實,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干預,能降低40%的患病風險。
專家強調,如果家人或自己出現異常信號,一定要及時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早期通過認知評估、腦部影像檢查(如CT、MRI),能及時發現問題。即使確診,也能通過藥物和干預手段延緩病情發展。
市精神衛生中心的老年科專業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精神行為癥狀領域技術領先,積極探索阿爾茨海默病診治優化方案,形成了具有老年精神疾病特色的預防、治療、康復體系,為老年患者提供個體化治療方案,并分析軀體癥狀背后的精神心理問題,解決因精神心理因素導致的各種軀體不適。
在治療方法方面,老年科團隊采用藥物治療時,會綜合考慮藥物安全性、療效及患者個體情況,采用階梯式用藥策略,結合藥物特性與患者合并癥進行選擇。
心理干預則通過認知行為療法,糾正負面認知,改變消極思維方式,提高應對壓力和情緒能力,團體治療增強社交互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物理治療時重復經顱磁刺激改善前額葉功能,中頻、低頻脈沖電治療改善抑郁焦慮情緒、失眠等軀體不適。
此外,生活方式調整也很重要,專家推薦采用地中海飲食,增加深海魚、堅果、橄欖油攝入,減少高鹽、高脂食物,保證充足睡眠,避免晝夜節律紊亂。
患者還可以接受認知訓練,使用專業設備進行記憶、注意力訓練,通過日歷、 備忘錄建立時間空間概念,采用數獨、填字游戲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此外,鍛煉思維和社交功能也是有效的防治方法,應鼓勵患者參與家庭聚會、社區活動、興趣小組互動,通過對話、游戲等方式維持語言功能,使用簡單明確的言語交流,避免復雜信息造成困惑。(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