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讓手機成為哄娃神器!青島市疾控中心提醒:守護孩子的“睛”彩童年
9月是開學季,也是全國近視防控宣傳教育月。在這個格外關注孩子成長與健康的時節,19日,青島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反思一些日常中的不良習慣:當孩子哭鬧時,大家是否習慣性地遞上手機?當忙于家務時,大家是否用動畫片換取片刻安寧?一部小小的手機,看似解決了燃眉之急,卻在無形中成為孩子視力的“隱形殺手”。疾控專家提醒,共同關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別讓“電子保姆”偷走孩子的清晰世界。
如果將眼睛比作照相機,那近視,就是眼睛“鏡頭”太強了,或者“底片”太長了。正常眼睛像一臺高清相機,光線正好落在視網膜上。而近視眼的焦點卻落在視網膜前面,導致看遠模糊,看近清楚。
近視主要分兩種:屈光性近視,即角膜或晶狀體太“突出”了,屈光力過強,但眼軸長度正常;軸性近視,眼球像被拉長了,眼軸變長,但其他部分正常,這也是最常見的類型。
為什么會近視?市疾控中心專家付齊齊介紹,首先是近距離用眼,長時間看書、玩手機(超過45分鐘),或者距離太近(小于33厘米),都在給眼睛“加壓”;其次是戶外活動不足,戶外活動是近視的“天然防護罩”;第三是不良的讀寫習慣,歪頭寫字、握筆太近(小于2厘米),都會悄悄讓近視靠近;光線不足(低于300勒克斯),眼睛也會“很吃力”。此外,沉迷電子產品、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也都是近視的“神助攻”。
很多人習慣于手機哄娃,其對視力有三大危害:藍光攻擊,手機屏幕釋放的高能短波藍光直達視網膜,加速黃斑區細胞氧化損傷;近距離用眼,兒童手臂短,觀看距離常不足20cm,遠超書本閱讀的30cm安全距離;瞬目減少,緊盯屏幕時眨眼頻率下降,會加劇眼干、視疲勞。
付齊齊給出了科學護眼入門指南。孩子的眼睛不是一夜長成的,而是不斷“長大”。剛出生時寶寶都是“遠視眼”,這叫“遠視儲備”,相當于視力銀行里的存款。隨著年齡增長,眼球變長、遠視減少,逐漸變成“正視眼”。如果儲備消耗太快,就容易近視。所以,護眼要從小做起。
每天戶外活動2小時是不花錢的“護眼法寶”,陽光可以刺激眼內多巴胺分泌,幫助抑制眼軸變長,即便是陰天也有效,重點是“走出去”。
用好“三個一”和“20-20-20”法則,即讀書寫字時做到一尺一拳一寸(眼離書一尺,胸離桌一拳,手離筆一寸),用眼20分鐘,望20英尺外(約6米),持續20秒。千萬別躺讀,別邊走邊讀,別在車里讀書。
光線要充足,但不是越亮越好,白天靠自然光,避免陽光直射;晚上寫字臺燈+背景光雙開,減少明暗反差。
電子屏幕要按年齡“限時使用” 0~3歲的孩子別接觸, 3~6歲的孩子盡量別用。學齡期孩子非學習用途每次≤15分鐘,每天≤1小時,學習時屏幕中心要低于視線10cm,距離為屏幕對角線4~6倍。每30~40分鐘要休息10分鐘。
眼保健操雖然是小小按摩,卻有大大用處。規范做操能緩解疲勞、促進循環,記得先洗手、找準穴、力度夠,略酸脹即可。
吃好睡好,眼睛才能長得好,孩子要多吃魚、蛋、奶、豆制品+水果蔬菜,還要睡夠覺,小學生睡眠時間要≥10h,初中生≥9h,高中生≥8h。
散瞳驗光是診斷近視的“金標準”。如果發現孩子瞇眼、湊近看,趕緊去醫院。散瞳驗光能準確判斷是否近視,對眼睛無害,短暫畏光、模糊后會恢復。
一旦近視要及時干預,配戴合適眼鏡可矯正視力、延緩加深。定期復查(小學生3~6個月/次,初高中6~12個月/次)。中醫如耳穴壓丸也可輔助控制。
警惕高度近視(>600度),高度近視可能引發青光眼、黃斑病變、視網膜脫離等嚴重問題。控制近視進展,就是降低未來風險。
付齊齊強調,孩子的眼睛不是試驗田,每一次的妥協都可能成為未來的遺憾。家長應放下手機,牽起小手,在真實的互動中感受四季流轉,在戶外奔跑中追逐陽光。預防近視沒有捷徑,唯有用心陪伴,方能給孩子一個清晰的世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