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讓異尖線蟲“爬”上餐桌!青島市疾控中心提醒→
生魚片美滋滋,自帶煙火氣的熏鲅魚、烤魷魚更是香氣撲鼻,外焦里嫩的口感令人欲罷不能。生食海味,熏魚、烤魚等內(nèi)部加工的溫度不夠高,潛藏的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健康殺手——異尖線蟲就會悄然“爬”上食客的餐桌。
青島市與日本、韓國隔黃海相望,飲食、商業(yè)、文化、旅游等交流頻繁,且日韓兩國向來就有食魚生的習慣,飲食文化對我市滲透明顯。近日,記者從市疾控中心獲悉,近年來喜食生魚或熏魚、烤魚等海產(chǎn)品的人數(shù)漸增,這部分人感染異尖線蟲病的潛在風險正在不斷攀升。
市疾控中心專家柳素珍介紹,異尖線蟲是一類成蟲寄生于海棲哺乳動物如鯨、海豚、海豹等的胃部,幼蟲寄生于某些海棲魚類的線蟲,在人體寄生的蟲體均為Ⅲ期幼蟲,體長約13.5到30毫米,頭端較尾端尖細。人是該蟲的非正常宿主,當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活異尖線蟲Ⅲ期幼蟲的海魚或海產(chǎn)軟體動物后會引起異尖線蟲病,本病屬于魚源性寄生蟲病,幼蟲可寄生于人體消化道的各個部位,亦可引起內(nèi)臟幼蟲移行癥。
異尖線蟲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破壞消化道和導致過敏。活體異尖線蟲幼蟲一旦進入人體消化道,便展現(xiàn)出驚人的破壞力,通常在進食后數(shù)小時內(nèi)爆發(fā),它們四處游走,可鉆入膽道或消化道內(nèi)壁黏膜,誘發(fā)急性炎癥反應(yīng),造成消化道嚴重損壞。蟲體及其分泌物還會引發(fā)人體的過敏反應(yīng),主要癥狀為:水腫、風疹、呼吸障礙、甚至休克。
異尖線蟲病的臨床癥狀因感染蟲體數(shù)量多少不同而輕重不一:輕度感染僅表現(xiàn)為胃腸不適、輕微腹痛;重度感染表現(xiàn)為突發(fā)上腹部劇痛,伴惡心、嘔吐和腹瀉;個別病例表現(xiàn)出蟲體穿透胃壁導致胃穿孔,甚至移行至其他器官。
生食海魚或海產(chǎn)軟體動物病史及典型臨床癥狀是重要的臨床診斷依據(jù),確診本病的主要依據(jù)是從胃內(nèi)檢獲幼蟲。纖維內(nèi)鏡檢查是胃異尖線蟲病最有效的診斷方法,蟲體多在胃大彎側(cè)發(fā)現(xiàn)。X線檢查胃異尖線蟲病的特征為縱向胃壁皺褶腫脹,有時可見幼蟲呈線性陰影。腸異尖線蟲病可采用病理組織學檢查,其主要特征是以黏膜下層為中心的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的蜂窩織炎和嗜酸性肉芽腫。
蟲體主要寄生于人體胃腸壁,患者發(fā)病急驟,由于癥狀酷似急性闌尾炎或胃穿孔等外科急腹癥,臨床上極易誤診為胃痛、腹痛、急性胃腸炎或食物中毒等疾病。更棘手的是,目前尚無治療異尖線蟲病的特效藥物,只能用纖維胃鏡檢查并將蟲體取出。
自1960年首次在荷蘭報道人體異尖線蟲病以來,全球五大洲均有病例報告,其中大多數(shù)病例來自日本、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以及太平洋地區(qū)有食用生魚習慣的國家。我國北部灣、東海、黃海、渤海、遼河及黑龍江的魚類不同程度受到異尖線蟲幼蟲的感染,2013年QIN等報道了我國首例異尖線蟲病。青島市具有綿長的海岸線,海魚種類豐富,沿海碼頭捕撈的鮮活海魚檢測結(jié)果顯示,異尖線蟲幼蟲感染的魚種較多,其中石鰈魚、石甲魚、鲅魚、鮟鱇魚、兔子魚、太平洋真鱈等海魚體內(nèi)異尖線蟲Ⅲ期幼蟲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均較高。
市疾控中心建議,要倡導健康的飲食習慣,改變生食或半生食海魚及其制品的不良習慣,是預(yù)防本病的關(guān)鍵。異尖線蟲主要感染海魚內(nèi)臟,肌肉中也有檢出,因此喜生食魚肝、魚子、生拌魚片等人群存在感染異尖線蟲的極大風險。對新購回的海魚建議立即徹底清除內(nèi)臟,對可食用的臟器要認真檢查有無異尖線蟲感染并充分加熱后食用。
專家提醒,當美食遇到異尖線蟲威脅時,最有效的防御武器是溫度控制。比如加熱滅殺,海魚烹飪方法以熱加工為主,溫度達到60℃以上,持續(xù)1到2分鐘。對于適合生食或者半生食的品種,要在零下35℃冷凍15小時或零下23℃下冷凍至少7天后方可食用。(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