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小臉蒼白,檢查提示輕度貧血,補鐵后癥狀無好轉——這看似普通的兒童健康問題,背后竟隱藏著危及生命的重病。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血液科憑借精湛技術,再次為一名確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男孩實施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讓孩子重獲健康,重返校園。
“感冒”后出現異常貧血
銘銘今年9歲了。2024年8月,在一場“感冒”后,銘銘面色逐漸失去往日的紅潤。父母帶他到當地醫院檢查,血常規顯示血紅蛋白99g/L,提示輕度貧血。考慮到銘銘平日挑食,醫生建議合理補鐵治療。家長遵醫囑回家給孩子好好補鐵,卻未按要求帶孩子規律復查,埋下了健康隱患。兩個月后,銘銘再次出現發燒、咳嗽癥狀,家長趕緊帶他前往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血液科門診就診。此次血常規結果讓門診醫生高度警惕,銘銘的貧血不僅沒有改善,反而進一步加重,同時還伴隨中性粒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下降。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醫生立即將銘銘收住院進一步診治。
骨髓穿刺確診“重型再障”
血液科專家仔細梳理銘銘的病史,對比兩次血常規報告后,發現銘銘的血象并非缺鐵性貧血所致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且伴其他兩系血細胞降低(中性粒細胞計數0.48×10^9/L、血小板17×10^9/L),這提示造血系統可能存在嚴重異常!
為明確診斷,血液科為銘銘安排了詳細的檢查。最終,通過骨髓穿刺等一系列檢查評估,銘銘被確診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重型再障”——這是一種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癥,若不及時治療,會因嚴重感染、出血等危及生命。
關關難過關關過!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
作為青島市醫療衛生重點學科,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血液科在兒童血液病診療領域實力雄厚。從兒童常見血液病、腫瘤擴展到各種罕見血液病如血友病的精細診治,從惡性血液病的傳統化療擴展到造血干細胞移植、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白血病專業組、移植組、出凝血組、血液病罕見病組,團隊力量逐漸細分、強化……如今,包含移植、實體瘤、血液罕見病、單基因病等治療單元均可在血液科得到及時治療。
針對銘銘的病情,血液科專家團隊迅速制定治療方案,并積極完善造血干細胞配型。即便已接受口服環孢素與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聯合治療,銘銘的病情仍未被有效控制,反而在持續惡化——嚴重的輸血依賴需要頻繁輸血才能維持身體各項機能運轉;感染趁虛而入,高熱反復不退,口腔潰瘍加重、肺部炎癥持續進展;監護儀上跳動的數字時刻牽動著所有人的心,病情已達到“危重”,生命搖搖欲墜。可即便身處這樣的絕境,銘銘仍憑著一股超乎年齡的堅韌與毅力和病魔斗爭,哪怕疼得蜷縮在床上,也從沒想過放棄。就在醫護人員為他的病情反復揪心,甚至開始擔憂“能否挺過下一關”時,命運終于向這個頑強的孩子拋出了橄欖枝——中華骨髓庫經過多輪檢索,終于找到了與他配型完全吻合的造血干細胞供者,這份遲來的“生命火種”,終于在絕境中為他點亮了一線生機!在多學科協作下,移植順利實施。移植倉內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中,愛心捐獻者的干細胞成功在銘銘體內“生根發芽”,他的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等指標逐步回升,移植取得圓滿成功!半年后,面色重新紅潤的銘銘順利回到學校,開啟了嶄新的生活。
健康提醒:
“兒童貧血看似常見,但并非都是營養問題。”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血液科專家特別提醒家長,若孩子出現以下情況,需高度警惕,建議專業門診就診:
貧血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或伴隨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血小板等其他血細胞一同下降;除面色蒼白外,還伴有皮膚淤青、淋巴結腫大、醬油色尿、骨關節痛、生長發育遲緩等癥狀;家族中有類似病史。
文/通訊員 畢乙賀 記者 叢黎
[來源:信網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