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代步工具到生活方式,青島頭部騎行俱樂部騎友數量超5000人
【開篇語】
在青島的街頭巷尾、山海之間,越來越多的騎行者正以矯健身姿,繪出一道流動的城市風景線。當騎行從代步工具演進為生活風尚,它在位移間成為讀懂一座城的新視角。9月17日是世界騎行日,近日記者就騎行熱潮展開采訪,看一輛自行車如何重塑市民生活方式,如何承載個體的健康夢想與情感故事,如何作為一股鮮活力量賦能青島的文旅產業、助力城市文明發展,打造青島的一張新名片。
9月11日清晨5時30分,90后市民李熙龍已穿好騎行服,檢查完車子胎壓,戴上頭盔,趕去與騎友會合。在青島,越來越多的“李熙龍”愛上雙腳踩踏御風而行的感覺,他們穿梭于前海一線、濱海大道等線路,成為這座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騎行也已悄然從傳統的出行方式演變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態度。從街頭巷尾穿梭的騎行者,到線上線下熱議的騎行話題,再到蓬勃發展的騎行裝備行業,青島正以獨特的魅力,引領著騎行熱潮。這股熱潮,見證了青島市民生活方式的變遷,折射出城市綠色發展的新趨勢。
車輪滾滾匯聚城市“大合奏”
從2023年為了減肥“入坑”,到2025年環萊西湖自行車賽斬獲第12名,再到國內自行車品牌代理商主動贊助裝備,百公里成績34公里/小時……如今李熙龍在青島騎友圈頗有名氣。“我剛騎車時,加了10個本地騎友微信群,每個微信群都有三四百人,氣氛活躍。現在,這些群都是500人爆滿狀態。想找搭子騎車,群里喊一聲,馬上有一大幫人響應。”李熙龍見證了騎友隊伍的壯大,他說滾滾車輪匯聚向前,如同在城市奏響騎行“大合奏”。
成立于2008年、騎友體量大、影響力廣的大有樂騎俱樂部,是名副其實的青島頭部騎行俱樂部。該俱樂部體育總監、國家級裁判劉偉告訴記者,因為騎行愛好者日益增多,俱樂部核心會員從最初定額20人,漲至如今定額500人,俱樂部騎友數量增長更為顯著,目前有5000余人。“現在無論是休閑騎游還是競技賽事,只要我們組織報名,名額常常一搶而空。”劉偉感慨,大眾對騎行的熱情遠超他的預期。
青少年群體正成為騎行大軍中不可忽視的力量。青島海豹教育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解為林自2016年起致力于推廣青少年騎行公益活動,“最初每年組織3期活動,報名不足120人。今年,應家長和孩子們的要求,我們目前舉辦了6期活動,參與人數突破280人。”在解為林看來,這體現的不僅是孩子們對騎行的濃厚興趣,也是家長對這種生活方式認同和熱愛的“投射”,“因為騎行不僅是一項運動,也是培養安全意識、秩序感、團隊精神、意志品質和環保理念的絕佳載體。”
騎行熱拉動裝備產業升級
騎行熱潮興起,直接帶動了相關裝備的熱銷。
記者在綜合性體育用品店迪卡儂看到,騎行眼鏡被擺放在店鋪入口最醒目處,價格從100余元至1000余元不等。“幾年前,騎行眼鏡款式還很單一,現在款式繁多,就是因為有了更多的需求。”導購員小林說。店內設有騎行裝備專區,導購員小王正忙著給兩名女騎友整備自行車,“去年銷售最火爆時,我們每天‘閉著眼’能賣100來輛車子。”
知名國產品牌喜德盛自行車青島代理商馮先生的感受更為明顯。2018年,他還只是一名普通騎友,2019年感受到騎行熱度后,試水代理。近5年來,他的店面從城陽區、膠州市拓展至西海岸新區、萊西市、即墨區、市北區、嶗山區,會員從幾百人發展至年均新增會員上千人。“四五年前,單店自行車年銷量三五百輛,現在單店年銷量1000輛不成問題。”據馮先生統計,2024年青島喜德盛自行車銷量比2023年增長約25%,今年熱度還在持續攀升。以往1000—5000元入門級的自行車銷量最好,如今破萬元的高端車銷量可觀。
多重因素推動騎行成風
采訪中,業內人士、普通騎友普遍認為,青島騎行熱潮興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功不可沒。”劉偉告訴記者,從國家層面看,國務院于2019年印發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2021年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一系列政策加持,為體育運動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從青島層面看,《國家碳達峰試點(青島)實施方案》明確提到,強化慢行交通體系與自然風光協調融合,打造騎游、步行等精品旅游線路,培養居民綠色低碳的出游習慣,這些舉措為騎行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據劉偉觀察,如今運動社交興起,讓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群體以體育項目為媒,實現了良性互動。山東體育職業能力發展協會副會長杜偉認為,近年來大眾越來越注重健康,成為騎行熱潮的助燃劑。“人們比以往更加重視體育鍛煉,而騎行是非常好的有氧耐力運動,能鍛煉平衡力、協調力,有效減脂、提升心肺功能,最重要的是對關節的沖擊磨損要遠小于跑步、走路。”
此外,明星效應的催化作用也不容小覷。青島前國腳宿茂臻發布的騎行視頻,短時間內就引來幾十萬名網友“圍觀”。
鏈接
銘刻車輪上的 青島城市記憶
青島是中國最早接觸自行車的城市之一,騎行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初。彼時,自行車由德國傳教士引入,被老百姓形象地稱為“不吃草的小毛驢”。
1915年,曹海泉在山西路24號創立同泰車行,開啟青島自行車修造業。隨后,德興、福興、德興太等車行陸續開業,到20世紀20年代,青島民族自行車工業進入第一個輝煌時期。新中國成立后,自行車生產獲得政策支持,國營青島自行車廠于1954年成立。此時,青島的自行車行業與沈陽、天津、上海一起領跑全國。后來,青島又陸續生產了國防牌、曙光牌等自行車。1961年,國營青島自行車廠更名為山東青島自行車廠。1964年,生產金鹿牌自行車,逐步形成系列產品。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青島自行車產業迎來鼎盛時期,1988年產量高達134萬輛,全市自行車保有量約54萬輛。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汽車普及,自行車產業在上世紀90年代逐漸萎縮。進入21世紀,自行車不再只是代步工具,更多人靠它追求健康、休閑與環保。騎行,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回歸,成為島城新時代的生活方式的標志。(青報全媒體/觀海新聞記者 張琰 實習生 侯佳言)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