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青島27座重點市政橋梁裝上智能“監測眼”
城市高架橋是連接區域、承載經濟命脈的關鍵節點。如今在青島的許多市政橋梁上,高精度智能傳感器間隔分布,橋梁運行情況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逃不過智能傳感器的“火眼金睛”——這如同給傳統基建裝上“中樞神經”,讓橋梁維修養護、安全管理更加高效便捷。
城市橋梁(隧道)智能化建設改造是城市更新、“新城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打造韌性城市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青島積極探索通過信息化、智慧化手段,賦能橋梁智慧管養,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25座市管橋梁智能化改造。今年,對剩余27座市管橋梁(隧道)進行智能化建設改造,并首次列入市辦實事。截至目前,今年已完成16座橋梁和隧道的改造,待年底全部完成后將實現我市東岸城區快速路網體系橋梁(隧道)實時監測預警100%全覆蓋。
在城陽區流亭機場高速路一處跨路口橋下,幾名施工人員正在登高車上相互配合著為橋體安裝各類感知設備。同樣的場景,今年還在膠寧高架路、杭鞍高架路、跨海大橋高架路、張村河大橋等重點市政橋梁上演。“在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的統籌推動和指導下,我們堅持‘一橋一策’,結合橋梁病害特征、結構類型、運營年限、周邊環境等不同情況,對27座橋梁和隧道選取跨中截面、墩頂、支座等重要部位布設機器視覺測量儀、激光位移計、分布式光纖等9類1219套感知設備,實現對橋梁和隧道結構健康、內部受力、環境變化的實時監測。”青島市政空間開發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這些橋梁上的“中樞神經”所捕捉到的數據,會實時傳送至市級道路橋梁監管服務平臺,而這里相當于全市橋梁健康管理的“智慧大腦”。在監控中心,工作人員只需動動鼠標,便可在大屏幕上隨時在線監測已納入系統的橋梁運行狀況。依托這一服務平臺,青島還建立建筑信息模型進行模擬仿真,實時分析橋梁的監測數據,對結構承載能力不足、結構異常位移、重載車輛通行等安全風險場景及時預警,為橋梁安全管養和應急處置提供決策依據。
橋梁安全無小事,每一個微小的數據波動,都可能關乎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在風險防控方面,系統可實現自動預警、管養單位聯動處置機制。一旦實時監測數據超過閾值,報警信息將同步推送至橋梁管理部門、養護單位。養護單位會立即安排專業人員現場核查、分析研判、及時處置,管理部門則利用平臺跟蹤處置進程。可實現預警事件5分鐘內響應、30分鐘內現場研判處置,做到安全隱患的提前預警和有效防范,構筑起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道安全防線”。
“預計11月底前,27座重點橋梁將全部完成智能化改造,并接入市級道路橋梁監管服務平臺。同時,我們還將逐步推進城區剩余重點橋隧智能化建設改造工作,推動青島橋梁設施突發事件防控、安全管理和智慧管養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政公用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