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網對社交平臺上的有償”信用修復“亂象進行了報道。這些貼文內容夸張,諸如聲稱“消除司法案件記錄只需20個工作日”,甚至強調“公司老總有高院關系”。(詳見《小紅書博主引流有償信用修復 宣稱“法院有人”還可加急》)當靠關系修復信用的謊言泛濫,本應規范透明的社會信用修復體系,不僅被公眾忽視,更淪為不法分子非法牟利的工具,變相縱容個人與企業對信用、法律的藐視。這既是對司法權威的直接挑釁,也是對社會誠信的侵蝕。
“關系”“法院有人”“能加急”等話術,精準戳中了失信主體的焦慮痛點。于個人而言,不良信用記錄可能導致貸款、信用卡申請受阻;于企業而言,信用是向外界反應自身經營狀況的鏡子,關系重大。這種急于擺脫失信困境、恢復正常生活與經營的心態,恰好成為不法分子誘導付費的突破口。為讓受害者心甘情愿支付費用,信用修復賬號用“中國裁判文書網截圖”營造專業假象,以“7個工作日加急”放大迫切感,再用“老總認識高院領導”說辭打破規則認知,將違規操作包裝成捷徑。
騙局的矛盾之處暴露了詐騙本質。博主一邊在筆記下方用小字標注“虛構演繹,僅供娛樂”規避平臺審核,一邊在微信打包票“百分百成功”,既宣稱“不走層層審批的普通流程”,又承諾“從國家公示網站源頭刪除記錄”。這種分裂恰恰說明,所謂“信用修復”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的詐騙。一份聚焦“征信黑灰產”操盤路徑的調研型報告顯示,今年3月5日至6月5日期間,圍繞“征信修復”相關的互聯網發文總量高達17.54萬條。龐大的討論數據背后,是相關人員對修復信用的迫切需求,該報告指出,圍繞“信用修復”“征信優化”等話題,黑灰產業鏈條已高度成熟,借助社交媒體、電商系統等生態完成了“偽裝、操控、收割”的閉環套路。
違規貼文長期存在,折射出小紅書等社交平臺治理的缺陷。盡管收到舉報后標注了違規內容,但被舉報筆記仍能正常查看,審核機制存在明顯漏洞。這類內容隱蔽性極強,表面是“經驗分享”,實則在評論區引導私信,當用戶在評論區詢問 “怎么操作”,博主回復“私我詳談”時,這一明確的引流信號未能觸發審核干預;當同一賬號向數十名用戶發送相同的“修復報價”時,也未被判定為異常行為。標注的“虛構演繹”迷惑了機器與算法的審核,騙子卻在站外完成交易,僅靠關鍵詞匹配難以識別這類操作。以小紅書為例,筆記違規后續處理需經過多個環節,評估處理、刪除封禁等操作可能需要較長時間周期,慢半拍的處理節奏與詐騙引流短平快的特點嚴重不匹配,即便信網報道后,小紅書賬號“長 * 筆記庫”已無法搜索,但大量同類引流貼文仍存在,為違規行為提供了生存空間。
有償信用修復本質是對司法權威的公然挑釁。偽造裁判文書修復截圖、宣傳靠關系直接撤銷記錄,這種話術讓公眾誤以為司法程序可以被金錢打通。相關公司以為客戶消除不良征信記錄牟利,偽造國家機關公文、印章,直接挑戰司法審查的嚴肅性。公眾看到“信用修復中介”靠虛假宣傳輕松年入百萬,可能會產生守法經營不如違法斂財的想法,動搖誠信做人的價值判斷。“高院關系”“內部渠道”雖多為謊言,但不能排除少數公職人員被滲透的風險,一旦“花錢刪案底”變為現實,就會形成當事人行賄、中介公司搭橋、公職人員濫用職權的腐敗鏈條,嚴重危害社會信任。在騙子的話術中,國家鼓勵企業修復征信的正規流程被漠視,修復“信任”的機制,淪為破壞信任的推手。這種從挑釁司法權威到扭曲社會信任的行為,嚴重背離了信用體系建設的初衷,最終只會影響社會信用體系的公平與權威。
信用體系背后是對經濟秩序的維護。市場經濟中,信用是企業無形的資產,對企業的信用評價不是為了讓某個企業“社死”,而是希望以此形成對其經營的監督,讓企業在法治軌道上平穩運行。近年來,我國信用修復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信用修復制度的實施方案》明確修復全程免費、流程標準化,“信用中國”平臺讓官方渠道觸手可及,這些政策的初衷是給予失信者改過自新的機會,更是在傳遞履行義務才能真正修復信用的正確價值觀。但“關系”“加急”等亂象存在,不僅損害當事人財產權益,更讓公眾對信用政策體系的信任大打折扣,甚至讓部分從業者產生錯覺,認為靠花錢就能擺平失信問題,最終滋生對法律的藐視心態。
根治亂象,平臺與監管需要同時發力,更要重塑正確的社會共識。平臺應建立更精準的識別機制,對“信用修復”“消除處罰”等關鍵詞關聯內容強化人工審核,追蹤私信引流行為,對多次違規賬號實施永久封禁,最大程度保障用戶財產安全。監管層面更需以政策為依據,出臺針對“信用修復中介”的專項監管細則,明確將“收取加急費用”等列為違法行為。同時將政策轉化為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通過政務大廳窗口、短視頻科普等渠道,讓信用修復不收費的常識觸達公眾,消除騙子賴以生存的信息差。并確保符合條件的修復申請高效辦結,打消流程繁瑣、耗時太久的顧慮。
當平臺不再傳播違規筆記,當監管讓關系修復的謊言付出沉重代價,當公眾熟知官方修復路徑、尊重司法權威,讓信用修復真正建立在司法保障的基礎上,這場圍繞信用的騙局亂象才能得到根治,社會信用體系的公平底色也將真正彰顯。
信網評論員 王熠冉
[來源:信網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